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不要让亲人被无端删减
——汤养宗《亲人》赏评

李汉超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有生就有死,谁也无法抗拒。对于生死命题,哲学家们穷经皓首,也百思不得其解。生与死,是最诡秘也最清晰、最复杂也最简单的生命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每时每刻都在强烈撞击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底线。一个人的生与死,决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总是要与亲人的悲欢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死亡让人难以释怀,亲人的正常死亡尚且令人悲痛,非正常死亡更加让人痛心。所以,亲情让人倍加珍惜,人们在保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呵护好亲人。诗人汤养宗面对亲人的增减,心潮激荡,将自己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寓于平实而诗化的口语表达之中。
以《亲人》为题的诗歌,不少诗人都写过,何三坡、雷平阳、王更登加、灯灯、唐小米、晓音、安澜等诗人都为此留下了精美的文字,角度不同,手法有别,其表情达意也各有差异。诗人汤养宗另辟蹊径,从亲人的增减变化入手,不经意间掀起情感波澜,将珍惜亲情、珍爱亲人表达得情韵充盈、诗意盎然。
首先,“亲人是一个增数”。诗的第一行总领全文之后,诗人用四行文字从亲人增加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诗人年少时,“二十岁以前,这数字/一直在扩大”,一个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其辈份和称谓也相断发生变化,以致“我由一个小弟/被叫成了小叔,小舅,小老头”,亲人越来越多。所以,“一位读初三的女孩对我说:这就是逻辑”。女孩不谙世事,在如花似玉的年龄,亲人都还健在,只增不减,她只能看到亲人增加和生命成长的逻辑。诗人引入女孩的话,表面上是一种调侃,实则扩展了诗的宽度。
其次,亲人“也是减数”。“可时间的斑点不同意这种加法”,亲人不可能只增不减,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亲人开始做减法了,有的老去了,有的意外走了,“一项简单的运算开始变黑,变扑朔迷离/使我的一些亲人,被无端删减”。亲人减少时,诗人是悲伤的,内心也由明亮转为阴暗,所以“运算开始变黑”;人生无常,今天还好好的亲人,也许明天因意外撒手而去,所以亲人的数目不好确定,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尤其是“变成比零更小,更痛心的东西”的时候,亲人负增长,加减综合运算得负数,诗人常常悲痛万分,所以“比零更小,更痛心”。“斑点”指印象深刻之时,是一种比喻;“无端”表明命运难以捉摸,难以把握;“删减”表明生命由命运支配,受命运主宰;“被无端删减”也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悲愤。
第三,“大家要看管好”亲人的个数。“在欢聚的日子里,在融融的桌面上/我依然会与亲人们谈笑风生”,亲人团聚十分难得,大家聊叙家常,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诗人写这些是为了表达亲情的可贵,应该格外珍惜。诗人是有心之人,“却又忽地点了点”亲人的个数,桌面上又少了几个人,他们不是因事未到,而是“永远缺席”。诗人至此心里隐隐作痛,但表情镇定,只能“在心里说一声/——请大家看管好这个数!”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叮嘱与祝愿:大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都要照顾好老人,呵护好孩子,不要让亲人“被无端删减”。
写诗是一门学问,读诗也是一门学问。读诗分为专家读诗、诗人读诗和读者读诗,只是角度不同,各有侧重;而专家、诗人也是读者,他们是一群特别的读者,其眼光与见识比一般读者更专业、更开阔一些。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十分必要,诗人汤养宗说:“诗歌并不是一般人所认定的那份简约,那份宽朗的神意及辨析上的明白无误,它还有多重性的打开,还有更为宽阔复杂的言说自由度,并因自由而成为一门精致纷繁的艺术。”汤养宗是一位有着诗歌理想与诗歌追求的诗人,他不断努力,不断求索,一直在向着诗歌的高峰攀登。他的诗歌运用口语表达日常感受与体验,其气息亲切而现代。诗人林莽说:“汤养宗的口语是密集的,多变的。从一种经验转向另一种经验,从一种感受转向另外的感受,不断地变化、移动,并向着某些既定的目标和意念靠拢。”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诗人,其驾驭语言、控制感情的能力很强,他总是将生命的独到体验和发现,用冷静、现代而又简朴的语言方式呈献给读者。


附:
亲人

汤养宗



亲人是一个增数,也是减数。
二十岁以前,这数字
一直在扩大,我由一个小弟
被叫成了小叔,小舅,小老头
一位读初三的女孩对我说:这就是逻辑
可时间的斑点不同意这种加法
一项简单的运算开始变黑,变扑朔迷离
使我的一些亲人,被无端删减
变成比零更小,更痛心的东西
在欢聚的日子里,在融融的桌面上
我依然会与亲人们谈笑风生
却又忽地点了点
桌面上那些永远缺席的人
在心里说一声
——“请大家看管好这个数!”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波涛汹涌,诗写到了这般水平,就只能从内心去佩服了。拜读,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