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发展的道路上传统与反传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这种反传统的诗歌被称作先锋诗(或先锋派诗),是从欧美文学批评领域里引进中国的一个概念。美国权威词典《新韦伯斯特英语国际词典》对先锋派一词的界定是:“任何领域里富于革新和进步的人,特别是艺术家或作家,他们首先使用非正统或革命性的观念或技巧”。
先锋派诗歌是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产物。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先锋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坛上可谓行一时,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万众瞩目的诗歌现象和诗群团体,可以说先锋诗潮在80年代的时间内涵上已取得明晰的形状。转入90年代之后,社会的文化语境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的调整和发展,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变化,文化语境趋于务实和世俗化,先锋诗的创作风潮有所减弱。但是,当传媒进入网络时代,诗歌写作与传播更加便捷,被誉为先锋诗的诗歌创作另一支诗派也就是“口语诗”,似乎再次风行。其实,诗歌用口语,古代就存在。如李白的《将进酒》,但诗歌口水化,散文化,甚至聊天化,古代也是不齿的,几乎没有留下几首来。这种缺乏诗歌传统艺术高度的写作,使诗歌更加远离了高雅,淡化了诗味,导致诗歌进一步趋于边缘化。这类所谓的先锋派诗歌与后现代派的朦胧诗有着质上的差距。他在某种意义上,对诗歌这一高雅文体带有破坏性。当然,我的这一看法是针对那些已经冠于“著名诗人”的人的,因为他们具有诱导性和误导性,对于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我们不必苛求他们。
所以我想阐述一下两个观点:
一、汲取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融汇的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塑造新诗高雅气韵和深刻内涵,力争赢得众多的读者对新诗热爱。
诗歌之所以被誉为文学之冠,源于从《诗经》以来,诗歌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具美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它富有韵味、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传播。这种艺术魅力是其它文体不易达到的。诗歌的高雅与经典,影响着读者的人文修养与行为举止和观念意识的变化。孔子讲:不读诗,无以言。这也说明诗歌对人们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古人把写诗作为一种神圣的事情,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所以,古代留下来的许多诗歌十分经典优美,可读性很强。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诗人写诗就像随地吐唾沫,张口而来,而且脏字、污秽的语言比比皆是。有的人写诗不费吹灰之力,一天写几首或更多,根本没有把写诗看做一件神圣的事情。有的诗人喜欢用雷语、脏字,显示自己反传统、先锋化,把倒退、堕落视作创新。这些实质是诗界的悲哀,对崇高艺术的漠视。如此没有品位和艺术含量的文字,读者怎能不避而远之呢?因此,汲取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融汇的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提升新诗高雅气韵和深刻内涵,赢得读者对新诗热爱,势在必行。
二、深入生活,关照现实,拓宽诗歌题材涉猎领域,重建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诗歌题材具有宽度,内容具有深度,生命具有长度的重要途径。
诗人应该有博大胸怀,应当关注现实社会的不同层面,既要忧国忧民,悲悯芸芸众生哀痛曲折,鞭挞邪恶;又要看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扶扬正气,歌颂真善美。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始终把自己置于哀痛、怨恨、消极的意境中,似乎什么人、什么现象都十恶不赦,然后顾影自怜,自以为思辨高深,写出与社会、生活不协调的作品,将读者带入痛苦、消沉、绝望的境地。这样的作品,读着,真的是给人一种折磨!这种诗歌,其实是作者心灵和意念扭曲的衍生品。还有的人住在大都市,不去接触社会,没有生活,凭道听途说,意淫社会,怎么会写出接地气、有血有肉的作品?文字水平的高妙,修辞手法的独特,诗歌理论的高深,是诗人应具备的能力;但不深入生活,不关照现实,不接触实际,凭空想象,是不会写出题材具有宽度,内容具有深度,生命具有长度的作品,更不可能写出经典传世的大作。
(这是一次诗歌论坛上的发言) |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