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场雪,可以远望,可以近观
——读吴少东《雪限》

安澜


雪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因而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那么,雪作为诗歌意象,在吴少东的诗歌创作活动时,有着怎样的诗意?《雪限》是一首有难度的诗,难在情绪的隐晦复杂,书本的和现实的交织,以及雪这个意象的动态描绘。这是我初读的感受。我们的阅读跟诗人的写作一样,这首诗是需要我们潜进出,慢慢穿透。

人开篇就说了自己的心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情绪。“那晚踏雪归,想到林教头”,一句话就把我们带进南宋那个风雪纷乱的夜晚。尤其是诗人给我们推出的是林冲这一悲情英雄形象。水浒故事千年,流传甚久,甚广。林冲这样的人物,我们似乎是天生自带主角光环,到哪都光芒耀眼的存在。

诗人不仅仅是因为雪才想起林教头风雪山庙复仇的事,五内奋蹄的,也不仅仅是豹子头林冲,诗人的情绪也初见端倪。诗人有能力,穿花蝴蝶一样,在林冲的雪和自己的雪之间流转。

林教头“将花枪和酒葫芦埋在雪里/豹子头在五内奋蹄/想撞开铁幕”。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林教头的这一幕场景,这也暗示了“我”的情绪,“想撞开铁幕”,特别是这“铁幕”,林教头曾经撞过,“我”一直在想撞开。这“铁幕”就在“我”的跟前,绕不开,闪避不及,是“我”必须面对的现实中的处境。“我”的目光穿透了“铁幕”。“三天后,雪开始消融”, 简单的一句话,又把我们从林教头的雪夜,带回到积雪消融的当下,语言极为凝练。这“消融”也将解开“我”心中的郁结,同时,这“消融”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节,一个“消融”,领起整节,然后开始铺陈。诗人用大量的比喻写雪的消融,雪消融的过程,满满的都是诗人的情绪。局部的结构也很精巧。

在时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应有的存在,不会消逝。“一张宣纸透出墨点,透出大地的原味”,“丛林从积雪中/露出许多鼻孔。退潮时的泡沫/不断积聚,不断破灭,重现/湖水的黑暗。”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集。

一张宣纸透出墨点,宣纸比喻雪,墨点是雪融后裸露出的大地,同样,泡沫,岛屿,美人的手臂与锁骨都比喻残雪的形态,而鼻孔,湖水,比喻雪融后的大地。由墨点到鼻孔到水面,雪融的大地越来越辽阔,而雪由一张宣纸到泡沫到岛屿到手臂和锁骨,留给雪的地盘越来越小,残雪节节败退,铁幕一点点撞开。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新的时间的到来,“雪”改变了我们身处的世界。“岛屿露出水面/麦苗与油菜周遭留白,其实都是/残雪。美人的手臂与锁骨/那么冷艳,那么凉白”。把雪的消融写得如此形神兼备。既写出了残雪的形态,也融入了诗人的心理感受。历史故事和现实再一次交织。

“身旁的山神庙”,神在么?不在。若有神在,管事么?不管事。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诗人渴望一场拼杀,有自己的“梁山”。诗人在远望,也在近观。“身旁的山神庙与心中的梁山/相距不远,只在灰烬的两端。/风雪夜,一场大火就能将其/连成一片。” 尤其“灰烬的两端”写得磅礴,深刻。踏雪归来,诗人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界限”。

人生的转折,需要契机,需要忍无可忍,需要无路可退。无路可退,就会另辟一条新路。诗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有一条雪脊,这是一种诗意指向,精神指向。


附:
雪限

吴少东



那晚踏雪归,想到林教头
将花枪和酒葫芦埋在雪里。
豹子头在五内奋蹄,
想撞开铁幕

三天后,雪开始消融。
一张宣纸透出墨点,透出
大地的原味。丛林从积雪中
露出许多鼻孔。退潮时的泡沫
不断积聚,不断破灭,重现
湖水的黑暗。岛屿露出水面。
麦苗与油菜周遭留白,其实都是
残雪。美人的手臂与锁骨
那么冷艳,那么凉白

身旁的山神庙与心中的梁山
相距不远,只在灰烬的两端。
风雪夜,一场大火就能将其
连成一片。
榆树枝横斜,筑细长的雪脊
给我与这世界划一条界限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雪限》是一首有难度的诗,难在情绪的隐晦复杂,书本的和现实的交织,以及雪这个意象的动态描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好评,解读细腻而又清晰。受益,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