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孤坟”究竟要警示什么
——刘源望《孤坟》赏析

李汉超


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并采取强力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低生育率国家,许多年轻人少生育、甚至不生育,滋生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人口生态出现严重失衡形象,从而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单就独生子女问题来说,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不少家庭的忧虑,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诗人刘源望也只有一个孩子,他从人们惯常的称呼上敏锐地捕捉到诗意,并以计划生育为背景,写作《孤坟》,以一个诗人独有的情怀,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忧思与警示——

刘源望,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于湖北通山,经济学硕士。曾任《花木盆景》杂志社社长,现就职于湖北省应急管理厅。诗歌、散文、杂文散见于《诗刊》《延河》《芳草》《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及《中诗网》《卓尔诗歌书店》《学习强国》《长江云》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

全诗共有18行,分为四小节,紧紧围绕“称呼”的来龙去脉着笔,最后聚焦在酸甜苦辣咸于一体的“孤坟”上,强烈冲击着读者的眼球,撞击着读者的心灵。诗人以人口失衡为依据,以民族复兴为己任,通过“称呼”的锐减而成为“孤坟”,深沉表达着自己的忧思,隐忍传达着自己的警示:

警示之一:人口失衡问题,不可轻视。人口问题是人口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其本质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一个国家人口盲目增长不行,但生育率低迷也不行,它不利于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直说,而是从人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称呼”上着手,并将自己的忧思附着其上,然后艺术地表达出来。大伯、二叔、三舅、四姨、五姑,以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称呼,是平凡的“记号”,也是普通的“名字”,但它不仅“可以分出直系和旁系”,还“反映了生物繁衍的科学性”。“节育环”是计划生育的代名词,“一个,小小的节育环/使七大姨、八大姑纷纷作古”,符合人口变化的实际;“再往后,或许,会变为绕口令”,也不假,将成为孩子们的口头游戏。人口减少,亲戚也在减少,好多“称呼”也会消失,失去存在的价值,“正在,成为一座座孤坟”。诗人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刘源望做到了,他的心跳应和着时代的脉搏。

警示之二:独生子女问题,不可小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曾经成为国策强力推进,使得独生子女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四十年的人世沧桑,四十年的生育变迁,独生子女也承受着各路风雨的洗礼和各方压力的施与,无论是社会角色、人际关系,还是生存方式、心理变化,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独生子女问题凸现出来。诗人没有直接言说具体问题,那是社会学家的任务,而是从“称呼”的简化入手,含蓄地表达出来。“小时候,一破蒙”,大人们就给孩子上社交课,“总是,教小孩如何称呼别人”,恰当的称呼,实际上是对他人的尊重,它反映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在“拜年的路上”还会临时遇上一些“拐弯抹角的远房亲戚”或者“连环亲”,大人也要教孩子“称呼”他们,这是一种礼仪,一种亲情的传递,一种血脉的传承,其乐融融,多么生动!但是现在,“独生子女,不需要绞尽脑汁”地“称呼”别人,因为“一些,能沾点亲的称呼”都在消失之中。这么一比照,独生子女的孤独、自私、封闭等问题就隐含在字里行间,诗人的忧虑也融入其中了。

警示之三:称呼文化问题,不可忽视。称呼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文化,它与人口直接关联,更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流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中国是礼仪之邦,遵循老幼长少亲疏之伦理,称呼反映的是一种情感、一种秩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称呼文化也在不自不觉中影响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过去,“社交的第一课,大人们/总是,教小孩如何称呼别人”,因为那时人丁兴旺,称呼相对复杂,教“称呼”也是教文化,让子孙代代相传。而现在,人口减少,称呼也相当简单了,就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了,独生子女“不需要绞尽脑汁”去记忆称呼,因为那些“能沾点亲的称呼”正在变成“一座座孤坟”。这是多么让人懊悔、让人遗憾的事情,称呼在日渐减少,文化也在逐渐流失;人口在减少,文化在衰落,一个民族的复兴就无从谈起。甚至可以说,称呼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晴雨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好它,切切不能让它变成“孤坟”。

诗人在警示,社会在关注,人民在呼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审时度势,实行包容性的生育政策,先后全面放开二孩、三孩,让中国人口回到正常增长、全面均衡的轨道上来。诗人睿智而敏锐,真实抒写心中的愿望,契合了民族的要求和时代的进步。这首诗意蕴深厚,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运用前后对比、意象隐喻、叙事融情、词句断开等多种手法,将一个博大而沉重的现实话题表达得诗意弥漫、诗情浓郁。

刘源望遵循 “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书写传统,关注现实生活,体察人间百态,摒弃小情小调,张扬大我情怀,以诗意的方式释放一个诗人心中的正能量。他的诗歌既呈现现实主义的观照与表达,又吸收现代主义的元素与技巧,不写晦涩难懂之诗,无论咏物、抒情,还是言志、写意,都跳动着他那一颗赤诚而明亮的心。他重视诗歌的的“兴观群怨”功能,讲求对社会的作用,他认为,“诗一定要言志,诗一样如哲学给人警醒,如智慧给人以启迪”。所以,他的诗歌大多充满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火花,给人以触动与启发。

2021年7月28日

附:
孤坟

刘源望



称呼,是一个记号
也是,一个通用的名字

字面上,可以分出直系和旁系
也反映了生物繁衍的科学性
骂人,祖宗十八代,太远
或三代,或越近,越是核心

小时候,一破蒙
社交的第一课,大人们
总是,教小孩如何称呼别人
拜年的路上,甚至,还临时抱佛脚
拐弯抹角的远房亲戚
抑或连环亲,有时还得慢慢轮

一个,小小的节育环
使七大姨、八大姑纷纷作古
再往后,或许,会变为绕口令
独生子女,不需要绞尽脑汁
一些,能沾点亲的称呼
正在,成为一座座孤坟……

(选自作者诗集《月光下返青》)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悦读,学习好诗好评。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精彩,交下周编辑推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精彩!学习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