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真实又荒诞的悲剧
文丨洋辣子菌
卡勒反复强调,“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了结构和意义,是因为读者以一定的方式阅读它”。而李不嫁老师却给读者阅读这首诗设置了门槛。即读者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基础,在此之前,阅读者是难以进入诗境的。比如诗中提到的私塾,之乎者也,瓦房,弟子,三字经,蒙学,戒尺,孔夫子等等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果不能理解还些意象的字面意义,那么其外延便失去了根基,就如同某些诗人大量引用西方文化的元素一样,成为晦涩的原因。
很明显,诗人之所以运用这些与时代脱节的词语是有所指的。那就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某种社会不公,从而达到干预的效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这样以极其荒诞的方式被诗人呈现出来。不由人不倒吸一口凉气。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部悲剧 。
但文本的外延是多维的,如果再深入挖掘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即一个民族如果与时代脱轨,仍然沿用旧的思维方式,那么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乎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兹不赘言。
康德提出,“我必须预先假定,在被认识的客体出现之前,我已现行具备一套认识规律,也就是说,这些规律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神秘主义色彩,但我想它正暗合了李老师写作的初衷,李老师下笔之先就存有这种对民族深切的忧思,于是以留守儿童这一有代表性的受教育方式予以诗化的呈现。
而从接受美学来看,诗人有意设置的阅读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当读者通过探讨理解之后,那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造成的对比就会生成强大的内心张力,带来一种震撼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共鸣,令人叹为观止。
综合来看,李老师的这首《私塾》通过
隐喻,象征,夸张,反讽,荒诞等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公,结句又以教书者自比孔子的戏剧化手法加深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全篇具有一种悲剧美,读来令人警醒。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