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幼民:简评皮旦的诗《大风只留下了马》
《诗日历》第538期发表了皮旦的一组诗歌,其中的那首《大风只留下了马》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甚至在那一期作品中,最吸引我的眼球还是它。皮旦很有意思,他的诗歌理论是崇低、向下、非灵、非肉,可是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他常常自相矛盾,喜欢崇高、向上、有灵、有肉。造成如此对立的原因,关键在于皮旦这个人哲学家习气很深,作品越是幽默,越是离不开哲思。据说皮旦是哲学教师出身,而且还在习佛。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是他的创作理论与他的饭碗,他的佛系较劲,而且饭碗佛系似乎更有力量。当然,真正的哲学,佛性无处不在。就是平民百姓的生活,也与哲学佛性紧密关联,只是不能自知罢了。
《大风只留下了马》属于寓意诗。无论是风还是马,都是象征性事物,故而说此诗有灵,那就是指这风,这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是有血有肉的。因为,在此诗中倾注了作者真实的感情,他说的每一句话里都有他自己的生活。徐乡愁认为“他的诗歌既是现实又不是现实,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自我的情感维度和精神向度对现实进行大面积的变形”。
在中国古诗里,风的意象运用极广,既有东风、西风,又有南风、北风。总体而言,风可以是作者的梦想和精神寄托。以风寄托希望,抒发欢愉、渴望之情;以风寄托离愁之苦,抒发思念之感;以风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皮旦一定是想到了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奔跑,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这些事物彼此毫不相干。皮旦却不管不顾,他非要一个人去找马。这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象征暗示自我旺盛的生命力,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既然如此,还需要寻找吗?
在现代生活中,世界繁花似锦,时时处处都是诱惑,都是异化。梦想多了,欲望也多,跑掉的恰恰是最不应该丢失的那匹“马”。皮旦没有描述具体的找马过程,而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个人终于/找到了他的马”的一瞬间,这个曾经迷失过的个体抱住马头,就是抱住了另一个自己,或者是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心,从中汲取信仰、希望、力量。这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一个人与自己的交流,他们“不停地说话/没有谁能听见/他说了什么/所有的人都离他太远/马也听不见”。诡异之处就在“马也听不见”这句。皮旦常常出怪招,他给出的解释比不解释更加怪异,因为“大风带走了马的耳朵/带走了马的鼻孔/和牙齿,还带走/马的心脏和臀部/连马的影子也带走了/还带走马的嘶鸣”。
很多人读诗读到这里就迷惑了。好不容易找到的马,怎么听不到自己在说什么?而且这匹马像是个雪人,被风吹去了耳朵、鼻孔、牙齿,还带走马的心脏和臀部,最后连马的影子也带走了。这个时候,皮旦的哲学家佛系身份发挥了超常作用,什么垃圾派崇低、向下、非灵、非肉的理论也被一风吹了。他抱住的马头,应该是在告诉他“我是谁”的问题。佛家告诉你,你就是“缘”,有你是缘,无你也是缘,一切人和物都是“性空缘起”的,靠着“世缘”或生存之缘,而获得“你之为你”、“你是谁”的。缘在则你在,缘散则你根本不是个“谁”或具体的什么什么身份的人。你本无身份,本不可定义,只是缘分才有了身份和定义。
大风只留下了马。这匹马就是这个人的缘。缘就是希望,就是未来。皮旦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随缘,甚至要大喊一句:缘是本体,缘分就是存在。
2021.12.27
附:
《大风只留下了马》文/皮旦
一个人终于
找到了他的马
他抱住马头
不停地说话
没有谁能听见
他说了什么
所有的人都离他太远
马也听不见
大风带走了马的耳朵
带走了马的鼻孔
和牙齿,还带走
马的心脏和臀部
连马的影子也带走了
还带走马的嘶鸣
大风只留下了马
2021-12-13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