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江苏哑石 版主   /  2021-12-29 00:39  /   229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虚实运用与诗空间的拓展

◎江苏哑石



       1
       有人说,诗歌不超两行,必有虚写,反之难成好诗。笔者没深究过是否确实如此,但该观点颇能给人以启发。即在诗歌写作方面,实写与虚写相伴,确实有助于诗意空间的拓展,从而实现诗意的有限变无限的目标。
       有诗歌写作实践经验者皆知,如果在一首诗中完全是实写,很难想象会是何种样子。力求无废字,以求四两拨千斤之效果,是诗歌有别于散文及小说等文体的区别之一。完全实写之结果,很大可能将会极大限缩诗意的空间,确实难成好诗。故,虚实相伴是现代诗歌写作的常态化表现。
       实写,是将所写之物具象化,使之可视可触可感,从而为虚写(想象)生根,而非空穴来风。比如诗人西娃的代表作《画面》一诗中关于报纸的描写: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慢慢展开,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通过西娃具象化地描述,就使诗中的旧晨报有了极强的可视性,犹如有一张真实的报纸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实写并非目的,而是为思维的飞翔提供必要的助力,作用有点类似于飞机跑道。同时,在现代诗歌的写作中,单纯的实写极为罕见,常见的是虚实并存。
       就如《画面》一诗中的报纸,仅从表面上看,不就是一张带有新闻性材料的报纸吗?然而,细读后我们就会发现,远非如此。诗人所列举的物象显系经过精心选取的,此处的报纸事实上是一个隐喻,暗示着社会的复杂性。这也是诗人着力想表达的虚的部分,或者说是弦外之音。俗语云,听话听音。故,重点是话外的“音”,而非话本身。
       再看尾句: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如单独看这句,似乎完全是写实,并无多大意义,更谈不上什么诗意。但和前面的“报纸”联系起来,就会恍然大悟,发现其中的玄机所在。报纸——复杂且充满险恶的社会;婴儿——单纯如一张白纸。两个实写之间似乎是断裂的,这个断裂我们称之为诗歌逻辑上的跳跃性。如换个说法,可借用国画技法当中的留白术语。西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十分巧妙地借助表面上极为冷静的白描式实写,从容地给读者预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至于对此虚出的部分如何理解或填充,则属于读者自由发挥的领空。
       什么是好诗?在笔者看来,能提供给读者解读空间的大小似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尺度。还以西娃的这首诗为例,至少有这么几种理解或解读:
       一是无论社会如何复杂和险恶,均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在如此复杂的社会中,躺在报纸上的婴儿,将会遇到什么?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婴儿将来是否会成为诗中所列举的人物之一?甚至,读者是否会将自身代入,而为自己孩子的前途忧心忡忡?
       二是无论怎样,孩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宰,是希望之所在。当婴儿将乱七八糟的世相压在身下时,是否意味着将来的社会会在孩子手中产生新的变化?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婴儿,其实也预示着诸多可能性。
       三是还有读者将此画面想象成是孩子母亲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将婴儿抛弃。如顺着这个思路,将会至少为一部中篇小说的架构。
       由此可见,精当的实写与虚写,对诗意空间的拓展多么重要。
       再以胡弦的《下游》一诗为例:

       江水平静,宽阔
       不愿跟随我们一起回忆,也不愿
       激发任何想象。

       它在落日下远去,
       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


       本首诗未出两行,即实虚兼具。江水宽阔、流动是实写,更多的是借助拟人化手法的虚写。这虚出的部分,有效扩大了诗意的想象空间。这也是胡弦绝大部分诗作最突出的特征,即实写少而虚写多,此亦是其诗作更耐品味的原因之一。

       2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做到虚实相得益彰。笔者以为,目前尚无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多是针对具体诗作,探讨其在虚实方面的诗写是否妥当、恰切。但也不能说无迹可寻,基本的尺度还是有的。比如任何实写与虚写都要从整体的构思框架出发,绝非漫无目的;其次,应精选所要描述的意象,并注意意象之间的关联度等,这有点类似于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笔者以为,此处有必要强调下一个关键词,即意象。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绕不开它。按照诗人黄梵的观点,意象也是诗的核心。进而,他又很有创见地把意象区分为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两种类型。前者通常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的具象物,比如《画面》一诗中的报纸;后者则是指必须借助于想象才能为其赋形,比如美人鱼。
       古典诗词中,运用客观意象入诗为常态,李白是个例外。而现代诗歌写作中,如果单纯使用客观意象入诗,则因缺少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等“外套”的依托,则极易限缩诗意的空间。往往需要借助词句的情感化染色、对比、独白、解释、断裂(逻辑上的跳跃)、拟人手法等予以弥补。就如《画面》一诗,可谓是运用客观意象诗写的典范。但在该诗中,即有情感化的染色(“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等,均为经过情感染色后的物象)、断裂、对比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而使诗意的空间由有限尽可能向无限延伸。
       笔者以为,如果将运用客观化意象的诗写等同于实写,那么使用主观化意象的写作则与虚写大致相仿。是否准确,有待再斟酌,姑且暂不细究。运用主观化意象(或虚写)入诗,其目的之一即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以拓展诗意的空间。不妨以大解的《夸父》一诗为例来分析主观化意象或虚写地妙用。

       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时辰:
       晚霞起飞,夕阳变成气泡,
       沉不下去。跟在我身后的影子
       长成了巨人。


       这是该诗的首节。“晚霞起飞”是实写,而“夕阳变成气泡”,是使用比喻手法的虚写,也即是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的主观化意象。因为客观上夕阳不可能变成气泡,只是外形上相似,这是二者的共性。但经大解这么主观化地一写,立马丰盈的诗意顿生。从技巧方面分析,大解这里的主观意象借力于比喻将两个平素不相搭的物扯在了一起,从而取得了使习见之物陌生化的诗写效果。“影子长成了巨人”,手法亦同。

       3
       总之,实写有些像摆放于激流中的石墩,石墩及在其上的跳跃不是目的,而是渡河;同样,楼梯与楼梯上的攀爬不是目的,抵达才是目的。由此可知,实写可以称之为用于思维起飞的跑道。但单纯实写,诗意难生或产生的想象空间可能过于狭小;虚写为风,意在助力。而完全虚写,又大抵与空中楼阁等同。故,应虚实结合。技巧上,应根据文本所需,可拟人、可对语词或物象情感化染色,亦可借助逻辑上的跳跃拓展诗意的空间等等。
       此外,笔者以为,还应注意一点,即如果略加改造,套用诗评家耿占春先生的三向度说(详见《隐喻》,耿占春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则现代诗歌写作中的实写与虚写,还应注意顾及物(物象选择及描写精准)、人(给予人的语言知觉)、位置(具体文本结构中的位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实写与虚写真正起到诗意空间孵化器的作用。
       最后,以胡弦《牯岭》一诗的末节作为本文的收尾:

       山谷那么深,除了虚空
       不愿再有容纳。
       绝壁上的石头平台,站上去,
       就会成为孤悬者,
       据说,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2021.12.27 晚上 初稿
2021.12.28 晚上 修改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实写有些像摆放于激流中的石墩,石墩及在其上的跳跃不是目的,而是渡河;同样,楼梯与楼梯上的攀爬不是目的,抵达才是目的。由此可知,实写可以称之为用于思维起飞的跑道。但单纯实写,诗意难生或产生的想象空间可能过于狭小;虚写为风,意在助力。而完全虚写,又大抵与空中楼阁等同。故,应虚实结合。技巧上,应根据文本所需,可拟人、可对语词或物象情感化染色,亦可借助逻辑上的跳跃拓展诗意的空间等等。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12-29 09:37
实写有些像摆放于激流中的石墩,石墩及在其上的跳跃不是目的,而是渡河;同样,楼梯与楼梯上的攀爬不是目的 ...

敬佩哑石老师的专注与细致,孜孜以求,曲径探幽,寻找技术抵达诗意的洞口,很有教益的探索。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12-29 09:39
敬佩哑石老师的专注与细致,孜孜以求,曲径探幽,寻找技术抵达诗意的洞口,很有教益的探索。感谢。

谢谢老兄的点评,请狠批。遥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