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周世通的诗《大足,那些铁长出的刀》
空灵部落
诗人周世通的这首诗《大足,那些铁长出的刀》,先是标题吸引了我,再是读来想起美国人写的有关日本的名著《菊与刀》,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那这佛与刀呢?是否也有一种矛盾统一的奥义。周世通也是玩铁的,是铁道上的诗歌老司机,必定有他独到的阐释。
十多年前我也去过大足,对诗人叙述的场景仍有所记得,也买了一把剑纪念,因而佩服诗人只用了两行就将其背景作了交待:“大足的足,铆足劲让铁横行唐宋/至今,那些铁长出的刀依旧名声在外”且还有历史的纵深感。随后,写到“佛都”,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石质的木棉袈裟云动的柔软与飘逸。卧佛独特而最为有名。大足石刻系摩崖造像,其“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诗人不仅回味那叹为观止的雕刻艺术,还听到了穿过时空隧道打铁的叮当之声。这不仅让读者欲罢不能去追问何以在此造佛?何以在历史朝代更替的兵荒马乱之中保护得如此完好?而且将锻打刀剑的工艺传承至今?在中国民间,儒、释、道深入人心,儒讲进取,道顺天意,而佛论奉献,由此人们行善而拜佛便更为普遍。
诗人用诗句讲故事,讲唐朝屯兵石刻的由来,讲:“兵器大多熔于铁,作了石刻之器/弃甲不倒戈,潜心造佛”此仍“大足大幸也”。战争之余,放下兵器,以文化传世,这是国人的大智慧。刀与刀硬碰硬,胜负了断在眨眼之间;石刻文化沉默不语,却以精神统领人心而绵延不绝。心归之而拥有护之,便完好传承至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诗人不忘追踪刀的去处:“而当下,那些铁长出的利器/落入佛门之外,暗藏杀机”。诗人在此引出了“那些铁长出的刀”,写到大足诗人赵历法兄十里相送的情意,和送“当年小平同志点名要的邓家刀”的珍贵。诗人将这把刀放置于枕下,为自己修行一世,又可保平安一时。正如我的剑也一直放在床头,除了书就是这把剑靠得最近。
读这首诗引起我的共鸣,还在于和平之中有防御意识的大格局。作为一个国家,没有防犯意识和强大的防御能力要想岁月静好那是天方夜谭。历史就是教科书,其辨证唯物主义思维具有现实意义。虽然这是一首采风体的诗,但能写出意义的深度与诗人浓厚的友情尚不鲜见。语言也甚见质地,尤其是心中念念有佛,也就走在了无私奉献的道上,我们不能低估暗示的作用,正如那把刀也有警示的锋芒。
2021.12.30
附:
大足,那些铁长出的刀
周世通
大足的足,铆足劲让铁横行唐宋
至今,那些铁长出的刀依旧名声在外
行走在北山与宝顶的万尊佛像之间
似走进了佛都。叹为观止
不止这发丝飘逸栩栩如生的石刻群像
还有那万家灯火万家明的叮当声
想想唐末,昌州大足龙岗山兵屯数万
兵器大多熔于铁,作了石刻之器
弃甲不倒戈,潜心造佛,大足大幸也
而当下,那些铁长出的利器
落入佛门之外,暗藏杀机
车出大足,万尊佛像在身后念念有词
历法兄十里相送龙水,不赠剑,送刀
说是当年小平同志点名要的邓家刀
刀口锋利,就在毫发之间
现在,那铁长出的刀在我的枕下修行
可入梦,一世。可防身,一时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