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定安/简评沙马,宫白云,车前子的诗
空灵部落/简评王小忠的诗《即景》
冬雁/简评李之平诗二首
简评沙马,宫白云,车前子的诗
百定安
父亲死的时候
沙马
父亲死的时候,我到十里乡的
树林里捉蛐蛐去了。
回来时,母亲没说他死,说他走了
嗯,走了。
下午一辆带拖斗的大卡
车把死去的父亲和我们一家人
带到一座山上。
山上全是石头,没看到一朵花
一个人,一只鸟
像是到了另一个星球。
我慌了神,朝司机大声喊道:
喂——师傅,你看
这鬼地方,把父亲埋在哪儿?
哦,兄弟,别急
这么大的地方,埋哪儿都行。
简评:
诚实是最高的修辞。沙马诗由心生,所以朴素,简单,真挚,又因这种真挚不期然演变为带有某种异质化的写作效果。一个诗人总有那么一个阶段,他借助诗歌反复地表达自己的矛盾、迷茫与觉悟,从而努力与旧我割裂,完成一种新的蜕变。这是再次上升的标志,也是更加自由写作的开始。这其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反复拎出自我的生活和精神经验,对依然生成的全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新的价值判断与写作认知。这样说吧,当一个人聚力于物质与精神这一最重要的关系所带来的写作冲动,当他从容周旋于马克思与老子之间,一种假以时日即将呈现的自由境界就会出现。我说的正是诗人沙马。(百定安)
宽窄
宫白云
每当我看到宽阔、宽容、宽恕
这些字眼,就鬼使神差地想起那年夏天
那么宽阔的江水
竟然淹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男孩子
我忘不掉分开人群时
他躺在那里
只占用了大地那么窄的
一小块地方
简评:
宫白云的诗歌,看似依旧沿着自己的诗歌语法与修辞进行着,但读者可能隐约感到其中发生的那些不动声色的变化:有意味的叙述,逐渐让位于叙述中的象征和隐喻;犹疑与茫然,逐渐让位于兼容与确认。既往的忧思,并无缓释忧伤,然而却加强了诗歌的思之力。诗写到了这样的程度,所谓的景语便不存在,一切都在语言之上,而又超越了诗歌本身,落点尽在人与现实。以她的比喻为例:那些比喻已经彻底摆脱了类比功能,而直接递进于意义,因而无论如何顺手拈来,腾挪转移,皆能达致某种超然其上的深度契合。正如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那样,真正的诗歌最终必将成为一个浑然的宇宙。作为一个成熟的诗歌批评家,宫白云当然明白一首诗得以写出和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的,不是辨析,而是理解,不仅理解,而且感知。我们发现,在其近年的作品中,“白云”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表面看来,这可以理解为两个“我”之间的相互纠结与相互依傍,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朵白云在呼唤着另一朵白云,一个诗人在派生另一个诗人。那隐含的某种写作焦虑,是由诗人的高度自觉与写作取势带来的。她在反刍过去,也在积极寻找着“明天的语言”。(百定安)
鱼类的安排
车前子
需有果蔬肃穆。
需有喑暗湮灭大地。
需有含混的交流挤入水池,
然后,在水池边。
简评:
诗人也是画家车前子的诗有着惊人的语言挑衅力量。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将这些诗作置换为绘画,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呈现。虽然我们仍能从某些语言线索中获知那些隐晦的信息,但整体来讲,他的诗突破了我们对于诗歌常识的一些基本认知,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诗歌写作与诗歌阅读的各种规范进行博弈。它们不仅消解了所谓的诗歌意义,逻辑,而且打破了寻常诗歌中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组合,使词意在晦暗不明的转换中悄然走失,词语组合大开大合,了无挂碍,表象含混,整体抽象。正如诗人所言:“一直,我在与写作中的清晰性肉搏”。这表明,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动,他在持之以恒地进行着一种深度的语言实验,从而突破了词意限制,使其在漫无边际的表达中向着更多的可能性反复延展。(百定安)
简评王小忠的诗《即景》
空灵部落
我在读甘南作家王小忠的纪实性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时甚是感慨,在这辽阔、沉寂而荒凉的大西北还有如此美妙文笔的作家,并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爱不释手”?这诗人气质的沉郁、悲悯,将原始的血质与气息浸润在甘南这片草原与土地之上,以人文关怀对那些牧民的生存状况和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表示的深度关切与思考都让我为之感动。
王小忠是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当然,王小忠还是一位诗人。在阅读了他的签名本书籍之后,又读了他曾发表在《诗刊》上的几首诗,于是我向他约诗,想来必有为之动容的佳作。果然他发给我一组,其《即景》一下打动了我。这在寺庙一隅之地的诗与《黄河源笔记》的散文之间产生了无以言表的张力,从不同的维度写下了甘南之地的自然与文化的底色与华章,摸到了生命的脉搏在这低矮的云端下连绵起伏的喘息。诗人眼睛是独到的,它与其心灵相通:“除了经幢的歌唱、细雨碎小的脚步/还有飞檐下嘀咕的鸽子、墙角处忙碌的蜘蛛/之外——/这里是寂静的”诗人营造的氛围应当是亲眼所见和心灵感应的虔诚时刻,尤其是“寂静”一词打开了佛门的空间,让我想起了晨钟暮鼓的静,与云烟缭绕的寂,仿佛若有光而看到了灵魂的通道。你顺着诗人的思路,会看到:“丁香开满院子/不炫耀,不争吵/经轮守护三千世界”这脱离了尘世浮华的纯净之地,有丁香这天国之花的盛开,三千世界均和谐共生,这确乎是经轮守护的神奇力量和信仰天地的魅力所在。
诗人即景观察的总是小事物,但却有大道理。这才是诗人视角,它总是能在不起眼的地方发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必然性。诗人省略了诸多繁复的况景,从主观上只给自我心灵向往之物以自由,那就是:“……唯有这些野罂粟花在经堂门前兀自开放”。这一行即是一节,可见其在诗人心目之中的重要性。罂粟花固然有毒,而野罂粟花不是为毒而生的,在这佛门经堂之地,排除了人之恶而尽显其花之美,圣洁而不容玷污。而在佛门之外,罂粟花有罂粟花的不幸,人们不是去欣赏美而是去扬其人的内心贪婪之恶,这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弱点。这也是美丽有毒的辨证关系。诗人对物象的唯一选择是精准与独到的,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有对内心的震撼力。诗人的选择无可争辩,因为他坚信不疑:“佛从盲窗里窥视众生之秘密/佛从来不在高处,佛就在这些低矮的野罂粟花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想表达作为一个平凡之人,只要心中有佛,佛便与你同在。
王小忠是一名藏族作家,心中有佛也有诗,也使其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定高度。他出版有《甘南草原》等两部诗集和《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四部散文集。他还告诉我即将有新书出版,可见其对故乡家园的深沉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我相信一个诗人的出现是有使命的,因为诗人的天职就是要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源头正是这——黄河源。行笔至此,突然让我肃然起敬。
2022.2.24
附:
即 景
王小忠
除了经幢的歌唱、细雨碎小的脚步
还有飞檐下嘀咕的鸽子、墙角处忙碌的蜘蛛
之外——
这里是寂静的
丁香开满院子
不炫耀,不争吵
经轮守护三千世界
……唯有这些野罂粟花在经堂门前兀自开放
佛从盲窗里窥视众生之秘密
佛从来不在高处,佛就在这些低矮的野罂粟花中间
简评李之平诗二首
冬雁
“过年”,即我们每年都翘首以待的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过大年,也是我们家人团圆的日子,诗人李之平以一首《过年的缺席》来陈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同自己过年/与他人过年/都要想起小时候/同所有的家人一起过的年”,儿时的记忆是最温馨的,在生命中也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和在内心那不可磨灭的一幕。“长大后/我们的年一直缺席亲人/只有母亲会提醒/在饭桌的空位处摆上碗筷”,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生老病死的轮回,诗人用故作淡然的心态面对现实,但却依然遮掩不了内心对失去亲人的悲伤和落寞。中年感伤,自然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一种审视,诗人在诗中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从《恍然记·头上的疮疤》中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得到:“下意识重复的动作/持续四十多年/我又在头上抠来抠去/摩挲头皮和发丝之间的杂质”,有些时候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诗的隐含。诗人从“四十年”表达出了自己借用时间概念而对人生的感慨。“杂质”则是一种经历中的沉淀,或者是说生命历程中遭遇的问题和困难。“是的,1978年秋天,大地复苏/我们远离故土,奔向漠漠/幸运还是不幸,只有时间经历着一切/只是恍惚的动作仍旧重复/一年又一年”,在结尾,诗人写出了远离故土的“乡愁”之情,在年复一年的日子里,这种愁绪是挥之不去的,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刻骨铭心的。
附:
诗二首
李之平
过年的缺席
我们同自己过年
与他人过年
都要想起小时候
同所有的家人一起过的年
长大后
我们的年一直缺席亲人
只有母亲会提醒
在饭桌的空位处摆上碗筷
堆起笑脸举杯:新年快乐
微信祝福里最多的是健康
疫情持续,提醒我们:活着真好
正如以前春晚提醒我们
欢乐过后孤独终来
鞭炮声越发稀疏
多少唤醒记忆
讽刺空中弥漫的喜庆
那些溜掉的时间会准时集结
恍然记·头上的疮疤
下意识重复的动作
持续四十多年
我又在头上抠来抠去
摩挲头皮和发丝之间的杂质
如果抠到痂粒,如获至宝
多么不舍那种企图?
那是幼时山西到新疆
漫长旅途中,头部生疮的产物
它让我一再重温那个
逃荒般的历史
一家七口大包小裹走西口
硬座火车地上睡的三天三夜
和到达新疆长后途汽车与
旅店间的三天四夜
乌鲁木齐见到维族人时
彼此的惊诧。沙湾和五台
以及伊宁住店时的艰难
六岁的弟弟都背着沉重包裹,
所有人的负重而行
只为新世界到来
是的,1978年秋天,大地复苏
我们远离故土,奔向漠漠
幸运还是不幸,只有时间经历着一切
只是恍惚的动作仍旧重复
一年又一年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