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旅美诗人雪迪的《家信》

迪夫


诗人雪迪旅美已有多年,人在美国,但他的诗依然在故土,那个给他第一口奶水,和让他少年时突然为某景某人某事怔住的地方,也许就在那一刻,雪迪从此与诗结缘。

雪迪的诗,景深很厚实,往往他一首诗中包容很多复杂的情绪,多个意象,层叠交错,交相推进。也就是说,他的诗内部仿佛一直在“反应”着,不停地翻滚,跳动,有浪花,但又极少溢出,而被他用一种淡雅的气度妥妥地按捺住。

比如这首《家信》,虽然说不上是雪迪诗的代表作,但多少可以反映出他的创作风格。我觉得雪迪的诗,读起来不会那么“顺畅”,因为他一句中也可能有多个隐喻,就需要读者边读边想像,大开脑洞,并深入进去。当然要完全弄明白某一句的意义,没耐性的人,整首诗就读不完了,只有一古脑往下来,读了后面的,而反过来对前面的句子多了些理解。

当然,我个人一向不赞成“读懂”一首诗,诗怎么可能被完全读懂呢,诗是不讲理的,也是没有逻辑的,既如此,就根本不存在懂与不懂,而在于有没有感觉,只要有了感觉,阅读者就大功告成了。所以每一个读者必有自己的独特的读后感触,可能与别人的有些差别,这与读者个人的情况有关。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是想说如雪迪先生写的诗,因为他用各种意象构建了虚幻的场景,就可能更加造成每一个读者都能产生不同的观感的情况。当然这也是此类诗歌的魅力和奥妙所在,从而让一首诗耐读,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感受。雪迪的诗之所以耐读,恐怕也就在于读一遍不够,读几遍,然后把这些感受混合,会更为被其艺术性所感染和打动。

我们再来看《家信》这首。家信在这里是个抽象的东西,它已不是传统的家书一类的东西了,所以雪迪一开始就为“家信”安置了一个布景,而且是不断切换的布景。“一堆生锈的词”,“风暴”,“夜梦”等等,一步步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摇晃的似梦境的情景中,这里诗人把“家信”已用几个不同的意象虚构起来,我们已经无法具体去想像一封家信如何落字,写成后如何让它旅行,没有,诗人在此非常发散,如裂开的礼盒,跑出很多惊讶,让人目不暇接。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牢牢把住中轴线,即家信,那些文字,只不过他把“文字”又作了匠心巧构的处理,使得“家信”不止有了立体的形态,而且有了层次感,摇晃感,似有若无感,突起如“惊惧地奔窜的比我们的心更灰的动物”,甚至变成“手中的琴”,“麦子”等,一步步向前,向虚幻处和隐密处延伸,指向很绝决又含糊,从而把“文字”这本应很具象的东西,生生异化成了更多的喻示物,但由于很合情合理,但凡有一点读诗基本功的人,能够被带着往下走,仍然被一封家信纠缠着,听它告诉我们更多的故事。

我很是理解诗人雪迪身在国外,在国外那样与故乡大不一样的生活空间里,把故乡和过往的故事硬拉过去,一定带来的各种错乱和变异,从诗歌叙述的角度说,它是顺着诗人的情绪写的,只不过诗人的心境百味杂陈,不那么明晰,不是大彻大悟的爱与恨,也不是理性的盈亏,而是复杂滚翻时明时暗稍纵即逝又复来的刻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碎片的镜头。诗人写到他的父亲,父亲应是诗人的故乡的代表人物,这几行写得很精彩:“使他离自己更远,生着病/他看见字,在旧毯子下/耸起,像波厌恶的/在黑暗中的动物/沿着虚构的线跑动”,这些文字实际是在叙述往事,具体什么事作为读者不必了解,诗人当然知道,但他也只能这么写。

总之,我读雪迪的《家信》这首诗,读到了异常复杂的情愫,一种在异国怀乡的近似忧郁的痛楚。通过这首诗,也折现了雪迪兄在意象铺陈组合叠现跳跃的独特功力。


2022.02.25   深圳



附:
家信

雪迪


我们手中的面包,记忆
一堆生锈的词
用的越多,越在孤独中
生锈。风暴把距离扩大
诗行变短。夜夜作梦的人
总是梦见把他的童年
拖进黑暗的父亲
使他离自己更远,生着病
他看见字,在旧毯子下
耸起,像被厌恶的
在黑暗中的动物
沿着虚构的线跑动
他奋力跳起,跳向
那只长在词里
在恐怖的敏感中
在破旧的亚麻布下
抒情、惊惧地奔窜的
比我们的心更灰的动物
我们手中的琴,麦子
研磨成酒时定音的琴
被一只写诗的手摇着
在屋顶塌落的空房子里
碎灰盖着的
烂掉的鱼样发黏的
避孕套,粘满精子的
旧毛巾。药瓶,长藓的水
阴冷的食物。音乐变短
在清晰快速的广告
切断的天气预报中
我们看见今晚骤然降温
昨天外州高速公路上
车祸,暴风雪。在黑暗里
想着何时写下一封家信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好评,感谢推荐。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