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张守刚的诗《总是颤栗》
空灵部落
诗人生活在别处。这是昆德拉通过小说塑造的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对其所作的定性结论。我是乐于接受这个论断的,因为诗人不只是生活在现实处境之中,更为有价值的是还独自生活在精神领域里,虽然不为人所见,但诗人的内心世界辽阔而深远,慈悲为怀,心存善念。
可以这么说,有悲悯情怀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也许这是不二法门。当你对所见所闻有下坠感时,那就是悲悯之感。诗人张守刚的现代诗《总是颤栗》便有下坠的痛感。诗人观察细微,从表象中去体验生命之重。诗人的行为自觉在于对生命的觉悟,这种已被众人丧失的敏锐性,在张守刚那儿被良知所保存了下来,不高声也不出粗气,读了这首诗仿佛已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了各自的灵魂:“每次路过这里/我总会轻轻地/侧着身子 踮着脚尖/用最轻柔的步子/走在地下商场的梯道”。诗人通过叙事的笔调以表现事件的真实性,也就有了其诗的说服力。在“起”了之后,顺笔“承”接下来:“他们歪在那里/睡得很香的样子”确乎是主角出场。他们也就是往常的样子,累了就地而息,哪有什么诗意的栖息?!张守刚是从事教书育人的诗人,他们也许就是那些孩子的父亲,在他的眼里自然生发了特别的情感:“旁边的水果筐/暂时停下摇晃/依旧水灵”。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不过人们往往自以为只是路人,并不留心去切身体会。正如诗人写道:“我身处的小城里/每时每刻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诗人从叙事之中突然一“转”,以点带面升华到共性的层面。至此,诗人都是感性在线而理性清晰,自然而质朴,准确而真实。当然这还不能称之为诗,只有当最后一“合”才能完成一次诗的蜕变。而要怎样“合”才能写出佳作成其为优秀的诗人呢?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文本都在引吭高歌,赞颂收获的季节,将类型化诗歌进行到底。让人惊讶的是张守刚是守他自己的刚,独辟蹊径深度契入到人性之中:“他们低进尘埃的颤栗/紧紧抠着我的/灵和肉”这才具有了悲悯的痛彻。诗人的天职是设问。因为诗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诗人又摸不到本质的真相,这也是一个悖论。
诗人只有通过诗歌发声,诗人离开了诗歌状态理应不能称之为诗人。由此可见诗人不常有。对诗歌的认知因人而异。读到张守刚的这首诗唤醒了人们的悲悯意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诗人不是端起身段高高在上,而是身心与他们融为一体,没有这样的切肤之爱便没有这样的切肤之痛。
2022.3.17
附:
总是颤栗
张守刚
每次路过这里
我总会轻轻地
侧着身子 踮着脚尖
用最轻柔的步子
走在地下商场的梯道
他们歪在那里
睡得很香的样子
旁边的水果筐
暂时停下摇晃
依旧水灵
我身处的小城里
每时每刻都会出现
这样的场景
他们低进尘埃的颤栗
紧紧抠着我的
灵和肉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