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老家梦泉 频道主编   /  2022-3-22 19:29  /   138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简评张执浩诗二首

冬雁


在人类思想史上“禅学”的地位几乎可以媲美西方的柏拉图,可以媲美老子、孔子学说。而禅学中的诗学,则具有形而上学、哲学之魅力,又居现代哲学之高,是一种思想的完成和终结。“菩提”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在时间的博弈中,人的悟性是在生活中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提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张执浩的《菩提》:“菩提树的叶子有点像/我活过了半个世纪后还能忆起的/那一张张人脸/每一张都似曾相识。”诗人笔下的“菩提树”,象征着栖身之地、赖以生存之地,诗人把“叶子”和“一张张人脸”联合在一起,因而这两者都有了局限性。菩提树上的叶子是具有局限性的,而半个世纪还能想起来的“人脸”也是具有局限性的。一个事物一旦有了一种局限性,有了一种固定性的理解,那就有了局限性的定义。而我以为张执浩创作的这种“局限”则正是“觉悟”的提升。这让我想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整个世界按照黑格尔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绝对精神从基本的意识出发,通过理性的否定,否定理性的否定,最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

譬如张执浩的《第三幅自画像》“看一截旷野里的树桩/越看越像我愿意成为的某个人/造物主已经拿走了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都是它应得的”,你看,诗人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在把握比较抽象的,超常于常人思维逻辑的概念灌输到我们的意识中。自画像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抽”出来的。“灰蒙蒙的天空/雾到正午还没有散尽/我穿过大地上的羁绊/跌跌撞撞地来到树桩前/这时候我的面容已经模糊/消逝的五官彻底融入了/我对这片旷野的理解之中。”诗人以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羁绊”“跌跌撞撞”而力求自在和自为,也是在“模糊”和“消逝”中而求得“融入”。诗人把一种思维突破某种“局限”,把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想象力无限放大,然后追求一种对事物那种细微的细微的感触,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思维上的突破,突破常规,常规事物的理解,常规性的理解,突破对事物理解的常规性。只有突破常规性的东西,才会具有隐隐含性,具有本身具有的含义,最终成就了诗人的某种思想。









附:



张执浩诗二首


菩提


菩提树的叶子有点像
我活过了半个世纪后还能忆起的
那一张张人脸
每一张都似曾相识
菩提树的根会先往大地深处扎
然后再从黑暗中浮出来
像一些云絮盘踞,裸露
在树阴下。当我站在树下
树梢轻晃,斑驳的阳光洒满了
我蓬松的全身。而此时
方圆百里云淡风轻
百里之内的菩提树都有着
几乎完全一样的神情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
并不急于转世
就在树下多待一会儿
就会听见一颗果实坠地的声音
那么忧伤,那样悦耳


( 2020-1)




第三幅自画像


看一截旷野里的树桩
越看越像我愿意成为的某个人
造物主已经拿走了多余的部分
剩下的都是它应得的
灰蒙蒙的天空
雾到正午还没有散尽
我穿过大地上的羁绊
跌跌撞撞地来到树桩前
这时候我的面容已经模糊
消逝的五官彻底融入了
我对这片旷野的理解之中


( 2022-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