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于坚的诗:野渡选读五首


怒江



大怒江在帝国的月光边遁去
披着豹皮 黑暗之步避开了道路
它在高原上张望之后
选择了边地 外省 小国 和毒蝇
它从那些大河的旁边擦身而过
隔着高山 它听见它们在那儿被称为父亲
它远离那些隐喻 远离它们的深厚与辽阔
这条陌生的河流 在我们的诗歌之外
在水中 干着把石块打磨成沙粒的活计
在遥远的西部高原
它进入了土层或者树根



|| 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的感受,那时候,我还对现代诗歌几乎一无所知,对于坚的影响力也一无所知,这首诗一眼就打动了我,甚至让我迷恋上了帝国的月光和豹皮这次的词。在近二十年来很多写作主张把我们的取景框越拉越窄小,历史、地理思维和文化感丧失的时候,我不时会翻出这首诗和类似这样的大写意之作来撑开自己。




瓦拉纳西



帝国的终端
河流赶着冰雪走下喜马拉雅山
群峰下 疯狂的狮队在撕扯平原
神在哪儿 文明不停地争辩
语言精疲力尽 青铜舌头上密布花纹
印度庙有印度庙的熔炉
清真寺有清真寺的白布
沙睡在沙子里 骨头睡在石头中
哦 躺在菩提树下的又是何人
他好困 河岸上烟雾滚滚
十万香客跟着一头牛走
沐浴者与燃烧者都赤裸着
那一天我看见永恒之河穿过瓦拉纳西
我想立地成佛 也想跟着那位晾衣的赤脚妇
走进她的藕色被单



|| 在于坚的域外集中,有很多佳作,比如脍炙人口的《恒河》,选入这首,是因为我更喜欢瓦拉纳西的偏僻感,更域外一些,也喜欢结尾“藕色被单”神奇地把印度从饱和的宗教色中拖了出来。




在一架飞机里读毕肖普



二十五岁那年我读毕肖普的诗
她很年轻 刚刚被翻译 举着灯
那时我坐在教室里 窗外开着海棠
老教授正在前来授课的途中
有一棵肥胖的橡树中风了 歪头朝着南方
不明白她要说什么 是不是被译错
为什么接下来 是这一行 “你能嗅到它
正在变成煤气……” 暗自思忖
四十岁时我读毕肖普 在一架飞机中
另一个人翻译的 译笔就像一位婚后的
中年女士 日渐干涸的沼泽 矜持的抽象
她再也不用那些因性别模糊而尖叫 潮湿
颤栗 捂住了眼睛的单词 译得相当卫生
卫生被理解为士兵们折叠起来的床单而不是
亚麻色头发上的束带散开后 迅速翻滚的黑暗之海
这本书已经被岩石编目 硬得就像奶酪或者糖
与我邻座的是两位要去波士顿旅行的老夫妻
他们慈祥并喜欢微笑 帮我扯出安全带
在一旁瞧我怎么看书 盯着我那些猩猩般的指头
翻到这页 又返回前一页 等着我勾出:
“需要记住的九句话” 我将68页那只矶鹞折了
两遍 自以为就此折起了大海的翅膀 只得到
一条浅浅的波浪 老头甚至劳手
帮我按了一下看书灯的按钮



|| 这首诗我前后读过三次,一次是在于坚的博客上,一次是在一个文化频道的推读上,一次是这次挑选的时候。第一次注意力在毕肖普,第二次在对“译错”和“译得相当卫生”上,这一次在“看书灯”上,这个写自己二十五岁和四十岁的人,也已经成为老头,并且“看书灯”的别扭地嘲讽了我们的“阅读灯”习惯。




罗家生



他天天骑着一辆旧“来玲”
在烟囱冒烟的时候
来上班

驶过办公楼
驶过锻工车间
驶过仓库的围墙
走进那间木板搭成的小屋

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
看到他 就说
罗家生来了

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谁也不问他是谁
全厂人都叫他罗家生

大家常常去敲他的门
找他修手表 修电表
找他修收音机

文化大革命
他被赶出厂
人家说他是间谍
在他的箱子里
查出一条领带

他再来上班的时候
还是骑那辆“来铃”
罗家生
悄悄结了婚
一个人也没有请
四十二岁
当了父亲
就在这一年
他死了
电炉把他的头
炸开一大条口
真可怕

埋他的那天
他老婆没有来
几个工人把他抬到山上
他们说 他个头小
抬着也不重
从前他修的表
比新的还好

烟囱冒烟了
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
罗家生
没有来上班



|| 如果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就能收起“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诗”这种轻视,这首写于1982年的诗,在举国的朦胧诗中,发出的声音如此不同。关于这首诗对阶段时间中的命运共同体写照,附一个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于坚老师自己对这首诗一些回顾和看法。(一首诗的诞生:谈谈我的《罗家生》(于坚)_生活 https://www.sohu.com/a/297543689_680940





事件:结婚
              


总是某个下午 当城市放松了腰带 在落日中酿造着黄色啤酒 五点半 
在大街的拐弯处 川味饭店门口 撞见 这喜气洋洋的 一对 套在
新衣服里的 木偶人 被父母的线牵着 羞羞答答 鼓出在人群的边缘 犹如
两颗 刚刚镶进喜剧的假牙 传统的黄昏 对于你 只是千篇一律 一份含有
味精和洗涤剂 的 日程表 的 复印 你和昨天一样 得赶回去买菜 做饭 
接小孩 应付家庭中 日益猖獗的女权主义 在别人 却是全新的五点半钟
印在汤金的 红纸上 值得隆重纪念的良辰吉日 值得把过节的那些花样 
统统搬来 还不是 那一套 就是那一套 永远的一个套 套住了世界上的红男
绿女 彩车 假花 鞭炮 喜糖 红包 酒席 胡闹 冷场 带点儿色情的 玩笑
新娘和新郎的 三头六臂 八面玲珑 应酬 尴尬 狼狈 临了 杯盘狼藉 
席终人散 
  
总是 男的 灰西装 女的 红旗袍 小舅子扛着摄像机 露出斜眯着的左眼 
后面 是严阵以待的家族 个个 彬彬有礼 当母亲的 把循规蹈矩的老脸
凑近新人 交代这样 记住那些 最后 又红着脸 说出一直骨鲠在喉 难于启齿
的一点 “第一个晚上…… 垫单上要铺一块白布,这是老规矩。” “什么?”
新郎和新娘 象猴子一样 困惑 “听懂了没有” 明白人想说明白 又找不到
说得明白的比方 老框框中 许多名堂 从来不知道人们是否明白 是否当真 
是否心甘情愿 是否早已腐烂 是否早已过期 每一次 都事无巨细 照旧节省
照旧浪费 照旧心疼 每一次 都要 面面俱到
  
总是 担心着找不着媳妇 老青年的心病 在中国社会上 孤独是可耻的 
国家的套间 只分配给成双成对者 人生的另一本护照 通向婚姻的小人国 
东市置家具 西市照合影 北市买棉被 南市配音响 从此 他有恃无恐
可以继续做人 堂堂正正地做人 聚精会神地做人 紧紧地牵着他的新娘子 
象是牵着一只可以耀主光宗的孔雀 来见父老乡亲 来见同事朋友 来见
大家 
  
总是 在春节或者什么节 接到请柬 恭请光临 一个麻烦 去呢还是不去 
那场合 十个人一桌 再加两个或三个 不听话的小孩 说些报纸上的话 
床上的话 咸菜铺里的话 话里面的话 说些 不会得罪石头的话 无论外面
下雨  或是出太阳 总要唠叨两句 不可以一声不响 沉默是喜宴的大敌 说话
这是一个人应有的 礼貌 时不时左顾右盼 每个人都牵挂着 谁谁谁来了没有 
谁落在哪一张桌 抓住时机 过去喝一杯 胁肩谄笑 嘘寒问暖 把有些开裂的
关系网 补一补 
   
总是 夹在人头攒动之间 担心着没有人和你点头 握手 担心着错过了谁的 
眉目传情 有什么关键的 被你的心不在焉 冷冻 担心着 用词不当 碰伤了谁
装着小心眼的 瓷器 谨小慎微 察言观色 看风使舵 终于在大鱼大肉
端上来的时候 倒了胃口 但最终 还是穿上好衣服 谁愿意在一年的春天 
得罪 办喜事的 好人 谁愿意 为小事情 脱离群众 姗姗去迟 怀里揣着红包
手上握着花束 在门口 遇见了 发霉的老面孔 遇见了 冤家 
  
总是像一条在流水中腌熟的鱼 进去 把预备好的那一份 交给合适的人
坐哪一桌呢 一次颇费心机的小盘算 弄错了 难免自取其辱 那几桌
都是名正言顺的亲戚 为首的是 本堂的舅舅和舅妈 正在高谈阔论 话
说给该听见的某些耳朵 “他这个二姑娘嫁得不值 才给老丈人两万 
人家养个姑娘二十年 就这点钱么……” 一桌子的筷子都点头称是 旁边一桌 
是公公和婆婆 居安思危的老人家 被炒菜的油烟 呛得咳 未婚的二儿子
赶紧 把餐巾纸递给他娘 “这么多菜 肯定吃不完 锅 带了没有?” 他妈妈
的妹妹提醒 大姨妈 最善解人意 给孙辈们发水果糖 切蛋糕 为三姑爹舀一勺
豆腐 把鸡腿分给叔叔和婶婶 打开汽锅鸡 在每个亲戚的碗里 舀两块肉 
加一勺花生米
  
总有几桌 留给本单位的同事 每个红包一百块 “十桌就是一万,肯定赚了”
他们掌握着婚前的某些 底细 适当的时候才说 “新娘子是我妹妹的同学
长得不错 就是……”耳朵们立即心领神会弯垂下来 张开小翅膀 飞过去
结果 在某些隐私被揭发的基础上 上级和下级之间 开始了新的团结 那一桌
是同学 朋友 死党 两肋插刀之辈 那几桌 是司机 在银行做事的 小叔子
的老师 内科主任 堂妹妹的科长 表哥和他的女朋友 夹菜时 围过来的 
都是些带着金戒指的手 在麻辣豆腐上 闪成刺眼的 一片 小型展览会 
令三表姐 闷闷不乐 “我叫你莫来 你偏要来 丢人现眼” 胃溃疡的表姐夫
装聋 借助牙签 “我夏天去了趟泰国”“这是在香港买的……英国口红”
“你的领带和我老公的一样 是不是在意大利买的?”这些话 往往是女士们在
攀谈

总是这些 在生命的洗衣机里 被洗磨得失掉了特色的老夫老妻 总是这些 
同床异梦的长枕头 总是这些 患着失眠症和腰痛的胖人物 这位 单位上 开朗
活泼 幽默风趣 在厨房里忍辱负重 度日如年的女婿 这位 风度翩翩 随时
准备着下一次外遇的丈夫 总是这一位 公园里 穿戴入时 一笑百媚生 卧室中
歇斯底里 披头散发的女士 总是这些 喋喋不休 把婚姻 描绘成劳改队的配偶
这些 隐藏在家用水表中的 奴隶 暴君 叛徒 骗子 小偷 这些形影不离的
天敌 这些相得益彰的 鹅与赖蛤蟆 这些苟且偷安的拖把 得过且过的晚餐
一对对衣冠楚楚 笑容可掬地举起酒杯 让出 一条通向内幕的狭缝 欢迎新人 
进来 
  
总是 有一对天真无邪的 领受着所有 真真假假的祝福 象进入天堂那样 坚定
不移 对那一套 跃跃欲试  
  
总是 在深夜 所有的繁文缛节 才统统了结 剩下 一大堆喜事造成的垃圾
要清除 一大笔喜事留下的帐目 要结算 总是 当闹房的最后一批人走下楼梯
成了家的一对就累倒 躺下 赶紧熄灯就寝 总是 才出了公寓 回过头 
就望见 那家人刚才还红影踵踵的窗子 已经 与那个接了婚的小区打成一片 
盖上了 黑夜的被窝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日六月三日)



|| 如果不是密集恐惧症患者和天然抵抗长诗阅读者,这首诗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令人畏惧想躲避,借用韩东的话“他是复杂与天真兼有的丰富......这体现了一个大诗人的容量”。曾经和一些朋友讨论过于坚写作中的口吻传递,我当时大概曾经这样说过:“于坚的诗,即便不读内容,他通过语气和口吻能传达的非语义足够丰富”,天真、复杂加上坚持不使用标点,只依靠停顿来完成的口吻传递,已经构成了于坚一直在说的“为现代汉语重注魅性”,也就是完成了反身回到人类在文字时期之前,居于黑暗山洞时的巫意召回 。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