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部落品鉴林荣短诗《人到中年·战争·安居》
选定这个题目忽然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个世界没有消停的时刻,确乎战争与和平自人类诞辰以来就是互为存在的必要条件,迄今为止也未曾完结。女诗人林荣的战争表面看来不是人类命运的战争,而是在自我安定之下生命的战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于你我这样的战争也无时无刻不在,因而也就同样关乎人类的命运了。
如果说人的生死就是一次战争,那么人到中年就是直抵了前沿阵地。林荣在《人到中年》一诗中所表达的对生命视死如归的决绝让我感到吃惊,但一想又自有道理。人的生命是向死而生的,作为人到中年的过来人我也是深有感触,如果中年仍未找到着力点,那么作为一个人则是聊胜于无了。而诗人深切感知当下的处境:“越来越多的白发/暴露在风中”。她将这样的过程视为:“——成群的鱼勇敢跃出水面/集体赴死”。这是对生命流逝而不再生的形象化表达,与鲤鱼跃龙门奋发向上的比喻是相悖的。一生一死正是命运的安排。人到中年没有选择,只有最后一跃而见诸天下,也“不惧暴尸岸边”而为人鱼肉。从有志青年到人到中年的悲壮这是绝大多数,所谓成功学也多是听说而鲜有所见。当然,诗人为诗设定了开放式结尾,生与死仍有不确定性,也由此给人以期待。
当她在写《战争》短诗时,则具有枪炮与子弹的质感。在诗人的视野中,生命在战争中的消逝在于无声处,价值不可看见:“鸽子们隐没在天空深处,灰色的云/如一颗硕大的//钉子/——揳进天空的空”。战争是以寡不敌众来确定胜负的,但战争没有赢家,永远都是“天空的空”。此处的“钉子”让我看到了耶稣双手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钉子。而人到中年的战争,不成功便成仁。当我们从西方宗教到东方儒家思想来面对现实的战争,死亡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当如何面对这个现实世界呢?诗人的《安居》有她独到的想法。人生在世如何去理解生存哲学?这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安居乐业:“蜜蜂巢筑在佛像的左上臂/黄蜂巢筑在佛像的右手腕处/蜜蜂与黄蜂各回各家/相安无事”。因为有了共同的神学背景,你会看到:“高大的佛像供人仰视/两处巢穴,也被人仰视”。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明白了世道的艰辛,也由此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搏。林荣是明白人,用诗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战争是手段,而和平则是目的,但没有防御战争的盔甲,和平也是无可指望的。我读过评过林荣不少的诗。她对《圣经》与儒释道都有所研究,其诗多在其中生发而增加了可读性和启发性,其诗歌的内核也更为坚实,诗歌的语言更加有力道,这在女诗人之中也是少见的。
2022.6.2
附诗:
人到中年·战争·安居
林荣
人到中年
越来越多的白发
暴露在风中
——成群的鱼勇敢跃出水面
集体赴死
不惧暴尸岸边
战争
鸽子们隐没在天空深处,灰色的云
如一颗硕大的
钉子
——揳进天空的空
安居
蜜蜂巢筑在佛像的左上臂
黄蜂巢筑在佛像的右手腕处
蜜蜂与黄蜂各回各家
相安无事
高大的佛像供人仰视
两处巢穴,也被人仰视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