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力读诗】
很显然,《泸州的汇合》是一首精密结构的诗。或许作者一直试图构建一种现代诗的语言形式美,这种努力源于诗人对传统诗歌语言形式美感的继承思考。这种语言形式的美学传统对于汉语诗歌来说可以追溯到《诗经》,并且一直流淌于汉语诗歌历代传承中。这首诗分为结构相似的四段,每一段侧重于描述一个方面,并在每段的结尾使用几乎一样的一句话,总结本段的主旨,后面段落的最后一行相较于前段,仅仅改变一个关键字,让看似完全相同结构的句子形成一种层层递进的情绪变化。这种结构在诗经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历朝历代的诗歌中也都能见到其影子。这无疑是文化遗产继承的一条重要路径。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讲伊斯坦布尔的传统细密画,也涉及到同样的关于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扬问题。帕慕克用生动的故事,通过不同的画家之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做为伊斯坦布悠久历史传统的细密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有趣的是,继承,意味着对传统的高度还原,而发扬则意味着打破传统,填进去不同的感觉或者思考。新填进去的东西,意味着对传统的篡改,这种篡改,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由于违背传统而带来传统审美的不适,另外一种则恰恰是因为篡改而创造新的审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导致时间的凝固。而对于传统的篡改,则导致时间的流变。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不断形成凝固的经典和打破传统经典后新的经典诞生。这或许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要面临的矛盾。
如果仅仅是继承,则世界绘画大师中就不会有凡高、毕加索这些人。而在凡高、毕加索也成为经典后,对于他们的篡改或者背叛就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诗歌也一样。当某种结构已经成为经典后,任何新的结构都是可能的努力方向。从传统中继承表现手法,在对传统的反叛中寻找新鲜的灵感。
2022.6.10红力于阜平榆舍
附:程一身的诗
泸州的汇合
正午白热的阳光已变得柔和
在两江汇合处洒下点点淡黄
下午四点的阳光也照在对岸
楼群上,映成江面一条条赤黄
望江不语我自醉
沱江静如湖泊,长江开阔
江面上只有一股水奔流向前
与近岸回流的江水反复生成
浪花与漩涡,起伏的水声。
望水不语我自醉
满眼锦绣般的水纹不断流变
有时江水从水纹间翻涌出来
形成洁净的镜面,众多方向
的水织出繁复的花纹
望美不语我自醉
我心中的赞叹与远处江面上
飞翔的红嘴鸥的鸣叫应和
此时水与水汇合声与声汇合
我与锦纹上的身影汇合
望你不语心自醉
【作者简介】程一身,本名肖学周,河南人。诗人,译者,评论家。著有诗集《北大十四行》、《有限事物的无限吸引》;专著《朱光潜诗歌美学引论》、《为新诗赋形》、《读诗课》;译著《白鹭》、《坐在你身边看云》、《宇宙重建了自身》。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我们”文学奖,第五届中国当代诗歌翻译奖,第五届栗山诗会翻译家奖。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