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燕山背景下的个人精神史

——浅评大解的《燕山赋》一诗

◎江苏哑石


       赋,是一种古代以押韵为特征的文体形式。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以达“颂美”和“讽喻”的目的。而在大解的本首诗中,并未拘泥于此。仅取其叙事性之手法,舍其押韵之旧习。故,本诗虽名为赋,但已和古之赋有所不同,于传承中注入了新内容。
       在笔者的阅读印象里,大解的诗作有不少皆系以燕山为背景。对他而言,燕山不仅仅是具有地理意义之物,更是其诗歌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突出燕山,大解不断放低自己的姿态,从而得以以仰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诗写。本诗首句中的“田野”一词,其所指既为自身,也可能兼指生活于燕山脚下之芸芸众生。
       通过细读大解的本首诗,可知在其眼中的燕山已非普通之山,而是充满神性的所在。“山顶以上那虚空的地方”,对大解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故其“曾试图前往”。
       “但更多的时候/我居住在山坡下面  在流水和月亮之间/寻找捷径”。笔者以为,在这一句中的情感意蕴是复杂的,也让人读后感慨顿生。且不说本无捷径,还有可能会让光阴付流水。大解即以几十年之努力,才“积累了个人史”。“对于山脉来说  几十年算什么/而一个人  几十年就老了”(大解:《山顶》)。而山村仍然匍匐在地上,头顶仍然是白云之悠悠。在此期间,“那些走在老路上的/拂袖而去者  多数回到了天堂/剩下的人打扫庭院  继续劳作和生育”。在诗人大解外观平静的叙述中,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前已述及,在大解诗中的燕山是富有神性的。它一直在默默护佑着在其塌陷处生生不息的人间灯火,并由此也让于此居住的人“眼神里闪烁着光泽”。他们内心单纯,“秘密由于过小  被上苍所忽略”。然而,就是这些易“被上苍所忽略”的人群,却为诗人大解极为珍视,并且引发了其对先人命运的思索。他们作为生命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多“在自己的里面蜗居一生”,但有“知其所终  以命为本”的坦然和坚韧。无疑,他们的归宿地亦如另一种隆起的小型燕山,而不应被疏忽或轻视。就如诗之第五节中所写,“外乡人啊  你不能瞧不起那些小土堆/你不知燕山有多大  有多少人/以泥土为归宿  又一再重临”。
       但燕山作为充满神性的山,自然“知晓这一切  不遗忘这一切”,并因此获得了辽阔的内涵。尘世,也“不厌匆忙的过路人”。诗人作为生活于燕山脚下的众生之一,其铭记于心的那份珍视和深爱,也“已被燕山所记载  也被土地所承认”。同时,大解自身也以文字形式写出了燕山背景下的个人精神史。
       再从整体上回观本诗。诗人大解在将对人之命运的思索及对乡土的挚爱放到了燕山这一宏大背景中进行的诗写,不仅厚重了诗之内质,也极为有效地扩大和提升了诗之境界。而且,厚重及大境界也是大解诗作带有共性的突出特征。
       另从表达手法上看,是赋之古体新用。做到了不泥古,又在传承中注入了新内容。

2022.6.20 下午 初稿



附录:

燕山赋

◎大解

田野放低了自己  以便突出燕山
使岩石离天更近
山顶以上那虚空的地方
我曾试图前往  但更多的时候
我居住在山坡下面  在流水和月亮之间
寻找捷径

就这样几十年  我积累了个人史
就这样一个山村匍匐在地上  放走了白云
据我所知  那些走在老路上的
拂袖而去者  多数回到了天堂
剩下的人打扫庭院  继续劳作和生育

燕山有几万个山头撑住天空
凡是塌陷的地方  必定有灯火
和疲惫的归人
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光泽
而内心的秘密由于过小  被上苍所忽略

我是这样看待先人的  他们
知其所终  以命为本
在自己的里面蜗居一生
最终隐身在小小的土堆里
模仿燕山而隆起

外乡人啊  你不能瞧不起那些小土堆
你不知燕山有多大  有多少人
以泥土为归宿  又一再重临

燕山知晓这一切  不遗忘这一切
因此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尘世不厌匆忙的过路人
我只是其中之一  但我之所爱
已被燕山所记载  也被土地所承认

注:本诗选自大解诗集《山水赋》。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