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2-7-14 16:43 编辑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十二背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十六周冠军评选今日揭晓。经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9位评委公开投票,在6首“日冠军”作品中,墨家的《哭墙下》以最高票6票荣获冠军。
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2022年1月3日正式开赛,每天评出一位冠军(偶有并列或空缺),第二十六周共评出6位“日冠军”。世界诗歌网为此动员140多位频道主编、副主编、编辑和会员,分别组建成立初审团、陪审团和复审团,负责每天进行的“日冠军”评选;动员评论频道30余位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组建评论团,负责对“日冠军”、“周冠军”作品实时进行点评;邀请40多位国内外著名诗人、批评家组成评审团,负责“周冠军”、“月冠军”评选;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总评审团,负责年度冠亚季军评选。评委规模超过200人,在世界诗歌比赛中可谓前所未有。
“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于2022年1月3日开赛,至10月30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每周评出一位“周冠军”,获奖名额多达360个,11部免费出版诗集,10万元景区和杂志奖品,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哭墙下》由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主编简评,在《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墨家将获得电子获奖证书和为全体周冠军(不含月冠军)出版的诗歌合集2册。(请获奖作者将地址电话发至邮箱:sjsgw2020@163.com,邮件标题注明【擂台赛获奖】字样)。
“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参赛方式:
1、所有参赛者请到世界诗歌网注册,网址:www.worldpoetry.cn,注册名与发表作品署名须一致,不少于两个汉字,不能有字母、数字或符号。如出现不能注册的情况,请致函邮箱hqchf@sina.com说明(邮箱拒绝投稿);
2、将一首现代诗(未在纸质媒体发表过,未在任何媒体或征文中获奖,每人每天限发一次,否则取消比赛成绩)发到世界诗歌网国际诗歌论坛“国际诗赛”频道,作品标题前请注明【擂台赛】。提倡40行以内的短诗(长诗也可参赛)。
“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十六周冠军作品:
哭墙下
墨家
耶稣放在左边,真主阿拉放在右边
各自去了教堂与清真寺。头顶削去光环。做个暗淡的人
平凡而曲折。提着天空行走
像只兀鹰
耶路撒冷,他一直存在。而什么东西却真的消弭了
如同真理,存在却不可捉摸
如同爱人,消失了却从未离开
一座哭泣的城市在微雨里站立,谁也打不破静默
他想叼走我身边滋养的河流,拿走所有有什么好
若我真的不在,一堵哭墙轰然坍塌
钉在墙上的人就此解脱。西西弗斯与石头空成反比
举着十字架,枉然做出内心的条件反射
阿拉生于1973年,饥馑,饿殍遍野。他藏在麦垛里
五十年后会养一只狗,套银项圈,他们奔跑在黄道上
哭泣过的人一定会坚强。从此,拿出城市就能兑换面包
我们相互背叛,杀戮脊背上的耶稣
背着犹大的名义,不要晚餐和向日葵
莫名其妙地活,并相信死去是所谓的终极目的
一些依靠。我赖以生活的干树枝。被星火熏黑的墙壁
前方可能会找到父亲的骸骨,也可能
大声喊出身体内的魔鬼。上帝命令消灭他
他躲进哭墙
夕阳金黄,所有的哭泣都成静默状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最开始时,哭墙只属于宗教,只属于犹太民族,只属于耶路撒冷;后来,它属于一个国家,属于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再后来,它自然而然地,属于世界,同时,也属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人活世上,总会不由自主,甚至无缘无故地,哭上几回。这样的“哭墙”,当然已是广义的,或者属于耶路撒冷哭墙的派生。诗歌中气十足,或哭声很大,但他不是面向墙角,而是面向世界;他当然不倾向于清雅的白描,而着意于浑宏的泼墨。他勾勒,在历史与当代之间穿针引线;驳杂的语感携带着斧钺,但他并不为了劈向什么。他只在招魂,向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发出警醒的呼唤……
诗歌的意蕴让我们回到苦难,再注视现实。而归根到底,诗歌写作是诗人借助语言的嘴,与自己,与世界的隐性对话。它只是一个火种,甚至仅是一种诘问。但无数的诗人,就是在种种苦难面前,无法预料地,走向分野……此刻,我的耳边又不可阻挡地回响起诗评家陈超说过的那句话:“诗人,代表了人类歌哭的高度”……
——黄 钺(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如果熟悉哭墙的历史,就会知道它是犹太人心目中最为神圣之地,也是犹太民族因战乱等原因屡遭流离失所之痛后,用以抚慰民族伤口及个人内心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哭墙实质上既是一段伤痛历史的象征物,也是一种包含了警示、抚慰等诸多功能在内的精神氧吧。
故,哭墙的内核事关信仰。如笼统的说,则其内涵所指多与耶稣和真主密切相连。而在诸多信徒的心目中,神完全可以与良善、慈悲这些清澈之词相互指代。若无这些最本质的内涵,即犹如人丢弃了灵魂。
本首诗即建构在前述历史背景上。然而,因“神”过于抽象,诗人为了避免以虚写虚之弊,也为了让“神”更接地气,起笔就把两位“神”请入各自在凡俗人间的居所。而当抽象的耶稣和真主回归至现实的场景,且又被“头顶削去光环”,似乎表面上自甘“做个暗淡的人”,去经历凡俗之人的“平凡而曲折”,但神与人毕竟不同,其始终保持着高空之鹰般俯览尘世的视角。
耶路撒冷,为犹太民族的精神圣地,又是具象存在物。作为后者,它至今仍在;作为前者,很多时候并不呈现于视觉,而又像空气样无所不在。如当其消失,真得不在之时,任何所谓的承载物即使仍以具象物的外观存在,实质已如“一堵哭墙轰然坍塌”。同时,“钉在墙上的人就此解脱。西西弗斯与石头空成反比”。当神不再过问人间苦难,任凭“饥馑,饿殍遍野。他藏在麦垛里”,结果自然会是:面向具象之神祷告不止的人们,“举着十字架,枉然做出内心的条件反射”。
当信仰之不存,“哭泣过的人一定会坚强”且残忍,更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踏上与神所指方向背离之路。活,变得像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并“相信死去是所谓的终极目的”。
其实,人皆有向善之心。弃善从恶,则不仅害人,且自身亦终会被恶所困。善,亦如我们“赖以生活的干树枝。被星火熏黑的墙壁”。当历史以“骸骨”的惊目形式提示时,或许会有人“也可能/大声喊出身体内的魔鬼”。上帝,也还原为其应有的样子。而魔鬼“躲进哭墙”,不仅隐喻着恶之根除之难,也进一步厚重了哭墙的复杂内涵,从而使其外延上具有了多重指向。
末句的“夕阳金黄,所有的哭泣都成静默状”之语,更是浓郁了本首诗所呈之悲壮的整体基调。
以上是侧重于从本首诗文本层面地粗浅解读。另从整体上观察,本首诗在语言地运用上拿捏较好,在表达方式上隐喻地运用也较为灵活且贴切、有新意。其次,虽写得是沉重事,但文本疏密有致和透气,可以看出诗人具备良好的把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本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来自于生活的实感,又能与现实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无疑,这会有助于选择以何种恰当的视角冷静、准确地切入生活的内质。
——江苏哑石(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第二十六周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序)
李不嫁(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乐 冰(诗人、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
雪 鹰(诗人、《长淮文丛》主编)
馬世聚(澳大利亚诗人、《世界诗歌》杂志编委)
赵金钟(批评家,岭南师范学院教授)
牧 野(诗人、世界诗歌网副总编辑)
安 琪(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大 枪(诗人、昭通学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安海茵(诗人、《诗林》主编)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