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一曲动地来———简评天鸟《途经万象没见象》
文/明烛江南
先看原作:
途经万象没见象
作者:天鸟
途经万象,居然没见到一头大象,
也没见到它们消失在界河里。
我去界河边洗手,徜徉在大象死去的河滩。
随后渡过河去,可抵达泰国;
顺水而下,可漂往柬埔寨、越南;
逆水而上,还能遁入中国境内。
但途经万象,我依然没见到一头大象。
在郊外巧碰一位讲老挝语的华人,
携着他缅甸籍的妻子穿越湄公河。
一万头大象,唯有在他的梦中出没。
这是一首自然主义之诗。在诗中,诗人通过象这一对应物凸显人类生存的危机,即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文明发展出现了不可持续的隐忧,笔端充盈着某种悲悯意识。犹如一曲自然主义者的哀歌。警示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使人类与万物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和谐共生。关爱生物就是关爱人类自身。
诗人巧妙地选取了界河这一交叉地带落笔。表明这种危机具有全球性,不单单仅限于某一国某一地而已。“大自然是人们朝拜,沉思,体会,感悟的场所;”“是一架十分精妙的机器,有点像一具牵一发动全身的玩偶——地球很小,资源很少很少,人类很多很多,世界很挤很挤。不管地球村哪一个邻居出了问题,全村的人都会受到影响,有如城口失火,殃及池鱼一般。”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融,因为大自然是一剂良方,它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治愈受到创伤的万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自然可以疗治人类心灵的忧伤。
但诗人的忧伤却难以自愈,诗人在界河找不到象的踪影,只见到人的活动。在万象城更见不到一只大象,这象群岂是只出没在旅人梦中。同样的,它们也会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留下遗憾的背影。
缪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生态作家,他说,人类完全出于实用主义而对动物产生利用。比如对象牙的利用就是明证,一只象牙的背后就是一头大象的消失。又比如最近官方宣布的长江白豚的灭绝,就像评论所说的,我认识你却是因为你的消失,何其沉痛。
雷切尔卡森更是猛烈地抨击人类行为对健康和环境的破坏,抨击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却背离了自然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
众所周知,当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鼎盛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充分吸收西方的现代自然观,中国人意识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才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
杜维明先生(1940—)说,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拒绝精神世界。启蒙运动代表的是凡人的人文主义,从实证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精神事物是非常不现实的,没有客观的价值;第二,是忽视甚至破坏自然。启蒙运动所发展的伟大传统主要是讨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只是对自然的一味索取。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明确指出,人类是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初选。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迅速变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凸显,人类生存受到威胁。本诗从客观角度展示了当前的环境状况,并间接地反映了自工业文明以来摧毁环境的人类行为。沃斯特也说过,征服自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征服,而自然则沦为了征服的工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诗人寻象的过程其实是对自然本真性的寻找,诗人择取这一有代表性的事件,其实映射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危机,有很强的警策意味。
但有一种观点指出此诗是写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见仁见智,在此不予轩轾。其实若就此而言,甚至可以推及八卦爻象系辞,那就更玄之又玄了。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