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等几首
唐不弃
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
阿拐
立秋之后,疫情渐渐溃退
江水,不再任性或暴戾
研习稳重,模拟大海的胸襟
在涪陵,江水与江水的纠结
一目了然
秋夜的江水一定很冷
否则两岸的灯火,不会颤抖
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
岁月辎重由意识向实体转型
只适宜抄袭江流让游弋的纷扰
安静,濯洗,沉淀
适宜研习时光解剖学
解剖灾难,解剖惶恐
解剖死不瞑目的鱼类
解剖那些含混不清褒贬不一的说辞
趁四野空旷,星月照临
东岸堆码岁月的渣滓
西岸存储它们隐含的软黄金
从标题“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的“躲”字面意思来看,诗人似乎因某种原因而在“避世“。通观整篇内容形成阅读结果,不在于“躲”,而在于“看”,从“暗影里”冷眼看世界,对疫情之后的探究与沉思。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即“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这句的之前与之后。
这首诗的起笔从一个时间点上“立秋之后”,立即进入主题“疫情渐渐溃退”。前部分着重对景物描写,“任性与暴戾”,“纠结”,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溃退前的疫情的肆虐,及肆虐之下的心态和状态。这部分的描写暗示意味比较浓,结果就是对疫情的“任性与暴戾”所产生的恐惧与心有余悸:“很冷”“颤抖”。
“我躲在秋天的暗影里”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从这句之后,诗朝着另一个方向,即朝着思维的深度发展。
“解剖灾难,解剖惶恐/解剖死不瞑目的鱼类/解剖那些含混不清褒贬不一的说辞”,这一系列的“解剖”也都彰显出诗人对客观世界与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也体现出诗人对世间的忧心。经过岁月“濯洗,沉淀”,一部分成为没有价值的“渣滓”,另一部分成为有价值的“软黄金”,诗人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基于辩证思维的思考之上,和基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结果“东岸堆码岁月的渣滓/西岸存储它们隐含的软黄金”之上。
从“暗影里”看世界构成了一种独特视角,进而上升到对事物的俯视,诗人做了作为一名诗人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辩证的思维,对世界对时光岁月(时间)进行一番审视,并传递出对世间的忧心。这首诗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引发读者紧紧跟随诗人进行一系列的宽泛感受和深度思考。
一个清晨
高英英
一只鸟唱了一声啁啾,随后有上百句回应
灿烂的声线在黑暗里,织成一匹蜀锦
它们彼此交谈,争吵,接吻
又在窗外的隐蔽之处分手
白色的墙壁逐渐亮出枯燥的本质
大地连一片闪光的羽毛都没有留下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能赠予
我拾起剥落的外壳,反复打磨
一首好诗的探寻向度,必定是对身边事物有所发现、有所介入,有所感、有所悟。《一个清晨》正是如此。
这首四节八行小诗搭建在生活体验之上,语言侧重于对读者感官的挑动,以求对读者感觉层面全方位渗透,继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诗的脉络清晰:前两节从听觉开始,然后投射在理性层面。后两节从视觉开始,然后提升至思想层面。
诗的开头“一只鸟唱了一声啁啾,随后有上百句回应”从天亮前的一个普通的听觉上的景象开始,紧跟着“灿烂的声线在黑暗里,织成一匹蜀锦”把感性的景象上升到理性层面,并有所指,有所象征,诗人是憧憬美好的。第二节对感性景象继续深化,引渡到现实生活之中,尤其一些不如意,对第一节憧憬美好形成落差和反衬。第三节是视觉上的景象,这时天亮了,诗人看到了白色墙壁联想到生活的枯燥本质,所憧憬的美好也只是海市蜃楼般存在,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探知和回归。最后一节则反映出诗人难得的清醒和不屈的韧性,毫无掩饰地表达出对美好的期待,并表现出强烈的精神诉求。
全诗色调深沉,很好地完成了意象的外在与内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以黎明到天亮为主线,类似词牌上下两阙的结构。
不难看出,这首诗的力量来自根植于现实,在平凡中抓去诗意,在日常中发现共性。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去感受和领悟,并没有说透,留下空白,作为一种引导,给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杏树
冯娜
每一株杏树体内都点着一盏灯
故人们,在春天饮酒
他们说起前年的太阳
实木打制出另一把躺椅,我睡着了——
杏花开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还拥有一把火柴
每擦亮一根,他们就忘记我的年纪
酒酣耳热,有人念出属于我的一句诗
杏树也曾年轻,热爱蜜汁和刀锋
故人,我的袜子都走湿了
我怎么能甄别,哪一些枝桠可以砍下、烤火
我跟随杏树,学习扦插的技艺
慢慢在胸腔里点火
我的故人呐,请代我饮下多余的雨水吧
只要杏树还在风中发芽,我
一个被岁月恩宠的诗人 就不会放弃抒情
如果说黑夜里点一盏灯是为了照亮别人,那么杏树点一盏灯显然是为了照亮诗人自己。故人,更是个古远的话题。咏物、抒情,是这首诗的主旋律。
诗的开头“每一株杏树体内都点着一盏灯”似乎就在挑明了指向这首诗的主题核心:某种追求和执着。而这种追求和执着与结尾的表现来看是一致的。
诗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以“杏树”为核心意象,以“故人”为“杏树”的人格化身,“故人”与“杏树”的重合,“杏树”与“我”的重合,都能很好地反映诗人笔下诗艺和意趣。从“我知道自己还拥有一把火柴“到“杏树也曾年轻,热爱蜜汁和刀锋”“哪一些枝桠可以砍下、烤火” 再到“我跟随杏树,学习扦插的技艺/慢慢在胸腔里点火“,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递进过程,也是这首诗的主脉络,体现出诗人某种追求和执着的主题核心。
这首诗长着一张干净精致、清新贞静的面孔,但它的面孔是带有表情的,这个表情就是感性的语调。在感性的语调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样的没有明确说明的真意呢?答案是易见的,这个真意就是诗人追求和执着的诗歌信念———“我/一个被岁月恩宠的诗人 就不会放弃抒情”。
“杏树”作为诗人抒发的主体,暗合着某种象征,就是诗人的某种追求和执着。而追求和执着的结果,恰恰就是形成了诗人自己的诗歌审美和不一样的语言气质。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