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也牛 论坛元老   /  2022-9-5 16:51  /   671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雨中听莲
一—写在何兮诗集《空山》出版之前

//王贤芝


夏日雨声中,收到远方友人的消息,顿觉虚室之间清凉满怀。古人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比起只有一面之缘的何兮本人, 我更熟悉的是他的诗歌。多年来,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何兮笔耕不辍,在现代禅诗的道路上专心前行,将生活的足迹串成纸页上闪光的诗句。于是,精选的百余首诗歌带着巴山蜀水的蛩音与亲切不期而至。雨天,适合喝茶,适合读诗。窗外,是雨声与车流声的交响曲。窗内,是一阵风、一只小虫、一次偶遇的静谧低语。渐渐的,车流声远遁,只剩下缭绕的茶香与文字,铺成通向心灵深处的秘径。
诗与禅,一源于中国诗性智慧,本体内涵为生命精神,是所谓“生生之德”,一源于印度死亡宗教学,本体内涵为死亡哲学,是所谓“毕竟空”,但二者在思维方式、话语传达方式、最高境界等方面的高度契合造就了“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佳话,也成就了禅诗独有的空灵、静美、妙悟、超越、通达、随顺、运化等审美特质。当然,情性的诗语与智性的禅思在“妙悟”中的刹那相融,从而妙语迭出,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这是禅诗的审美核心。有禅趣佛理,有见于文字而不执于文字的旨归,如“以指指月,指非是月”的觉照,这是传统禅诗的“禅”之所在。对于现代禅诗派而言,禅是被借用的一个切入点,目的是借助禅的精神来提升诗歌内在美的境界。何兮对禅倾心,在创作实践上也有相应的表现。禅诗是一个古老的资源库,而现代人用诗歌形式来阐述佛理的作品不多,其中大多属于书写佛教题材或禅意禅趣作品,偏于禅悟心灵的诗性流露。诗人对“禅”的理解与继承成为表明自身创作倾向的重要标识。何兮的现代禅诗,既有禅诗的共性,如莲花、白云、明月、风、灯、梦、尘等佛禅气息浓厚的意象和语系,也有借鉴不同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个人特色。他的诗歌朴素清新,善于以寥寥数语从当前情境里勾出活泼的禅思,骨子里深得“静美”风韵,从中犹可窥见赤子之心,在映照万象中有古典的回响。
记得多年前看纪录片《禅园秘境:梦窗》,伴随着鸟声、流水声、雨声和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庭园之景, 心自然而然变得轻灵脱俗。读何兮诗歌,如品茶,心会随着文字慢慢沉淀,等待浸润后的茶叶绽吐幽香。这种静,有的来自于客观对象本身的圣洁与超脱。如《转山》中的“在那高山顶上,白色莲花静静开放/天地辽阔,云层之下是雄鹰的目光/目光之下是大地载着的影,云的影,鹰的影/刹那八面风动,吹过浮生如梦”。白色的莲花,蓝色的天空,天地辽阔中有对神灵的敬畏,也有对信仰的油然崇敬。同样是写雪域高原,《波罗蜜多》中的“我想一个人,静静的/行走在拉萨的风中/让过往的风把我撞响/一下又一下”。在这块充满信仰的土地上,连风都变成了神性的使者,敲打着在尘世中行走的“我”,期待着那觉悟的钟声流布四方。有的静,与生命的跃动合二为一,则是来自于禅观下的寂定、直觉的感悟,消融了主观与客观的对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把个体融入全体之中,让无限在有限中得以全面地展开。如《山谷》中的“凹/我的足印/在大地深处低下来/蒲团之上草尖已青/有风吹过有云飘来”。或许,此刻你正行进在山谷,或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管怎样,风吹过,云飘过,生命依然。过去,现在,未来之心既不可得,也念念俱在其中。如《秋》中的“当采摘的人儿欢喜离去/当树叶都一一脱落/我再细数身上的果/一个都没少”。从相的层面来看,我见之景无常变易,流转不息,有与无,得与失,壁垒分明。但以禅眼观之,诸法实相是不增不减,如若不动。以此种心境再看眼前秋景,则全无落木萧萧的凄凉之感,有的只是人与树取予双方各自的默然欢喜。有的静,来自于诗人的心情与特定的氛围,或孤独惆怅或悠然闲适,或室内禅坐或人群中奔忙,不管怎样,若以“观照”的心去感悟纷繁世相中的纯净安宁,那么收获的就是寂然中的淡淡喜悦。如“在寂中/听流云和流水/的禅心”。在白云卷舒、流水潺缓中听到禅心,如月映千江,寂然自现,非静心不能得享。如《明月》中的“夜半醒来/ 一身明月光吱吱吱吱吱吱....../蟋蟀知道夜有多长”。虽是写实小景,但充满玲珑剔透之感,蟋蟀的鸣叫增添了夜的寂静,而月光下醒来在诗意之外也更多了份悟后风光。如《故人》中的“雨来了/你还未来/雨点落下,绿光升起/的芭蕉叶/是枚枚素琴/小窗和我都安静地看着,听着”。与那位“闲敲棋子落灯花”的主人相比,诗人显然少了失落多了雅致,在倚窗等待中听雨打芭蕉的合奏,赏心悦耳,清雅之中自有安然之气,这本身也成了一幅古典画。追求“万虑洗然”“心不待境静而静”的禅心和静美,是诗人延续请境派传统的选择,而这对于被日益膨胀的数字化信息、不夜的城市霓虹灯包围的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一块宝贵的心灵绿洲?
禅是生命的减法,简单固是禅门家风,却必须体现出跃动的禅机。“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宗白华)动与静本就是一体两面, 无论是禅的心灵状态还是诗的艺术境界,二者都关注活泼的生命状态。寂然中的跃动不止于诗心的领会,更重于本心应缘的直观体会。何兮笔触灵动清秀,刹那的灵感火花,如投石于湖,一声轻响,余波不断。他创作的短诗颇得俳句的神韵,且富有禅宗偈语的机智活泼。短诗以两行、三行居多,很是符合极简主义精神,但以之构成的组诗如玉珠成串,别有意蕴。三行诗如《旅次忆峨眉山月》中的“圆满/至今照我/一尾游鱼溪水声”。诗歌内在思维跳跃性极大,但月照山溪、游鱼倏忽、十里清歌的画境与禅意扑面而来。组诗如《江南诗札〉之《东关古渡》中的“不见船来/一夏蝉声依旧/渡我”。诗中不见惯常的日落关河、苍茫古渡的历史厚重感,却用眼前的蝉声将时空抹平,船与渡的暗喻则又令人遥想万干。《个园》中的“写一枚‘个’字/种一棵竹子/有清风从纸上吹来”。诗人联想丰富,一气呵成,读来有竹叶翻飞、清风拂面之感。两行诗如《焚香小集》之五中的“这场雨下得有深度/一只破草鞋雨后绿了”。雨的深度,包含了时间的累积,刹那的呈现或许更多只是观者的一种感受。 《卧佛》中的“佛卧下却醒着/我卧下就睡着了”。在明白如话的对比中,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是自我的警醒。另外,他也写有俳句风格浓郁的作品,如《樱花祭》之一中的“安然樱花下/慢饮清酒好滋味/春光融融时”。不仅形式上严格遵循俳句的特点,审美上既包含了自然流转之美,也有由“樱花”带来的“物哀之美”的成分。与何兮其他的短诗相比,它可以说是由日本俳句转化而成的汉俳,一种古典主义的尝试。何兮的诗歌大多在十行以内,长诗如一泓秋湖,而这种两三行的短诗则如溅出的水滴,小虽小矣,其中也自有一世界。
在何兮的诗歌题材中,“自然”是挥之不去的咏叹主调,尤其是在田园牧歌远逝、霾影重重、环境灾害事件频发的当下,“自然”更是身居都市的诗人们的永恒眷恋。如《炊烟》中的“天空是一条河流/望云远游的诗人住在树上/而现在城市已高过炊烟/燃烧的柴草味/雨后泥土/稻田蛙鸣/每样都让我怀念/走向河流/还是人流――只是19楼的距离”。作为漂泊异乡的游子,“自然” 也是乡愁的代名词。如《布谷》中的“布谷,布谷,布谷叫声在山林和村庄回响/母亲弯腰/把闪光的夏天种在水田里//布谷,布谷,布谷/从故乡飘到深圳来/荒芜的城市寸草不生/诗人埋头把自己深深地种在夜里”。远离自然的都市人群,陌生的不仅是稻田、星光、萤火虫、布谷,更是“自然与乡村”这个符号背后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城市,一直是无数乡下人脱下草鞋换皮鞋的奋斗目标,但也未必是人人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有时候,皮鞋没有布鞋暖和,但穿布鞋的回家之路也泥泞难寻。乡村消亡、自然消隐,钢筋水泥的丛林不断扩张,城市如饕餮般蚕食着人类的所来之地。面对这种现实,诗人除了怀念,也只有用禅者的心守护那最后的圣殿,“心里有座寺院/馨香一片/我坐禅/在城市的中央”(《城市里的禅者》)。即使末日来临,“自然”仍是人类最后的救赎,“最后的人类/低头寻找蓝色的天空/最后的人类/抱着最后一朵野花微笑”(《最后的人类》)。对于禅子而言,禅诗吟咏自然,不只是田园山林生活的回归,不只是云水生涯的写照,最根本的是要让人关照自然,于其中体会不作意、不执取的生命态度以及万事万物自身的韵律。而诗人多是重情的,对诗人而言,自然是翠竹黄花的般若法身,也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故乡。于是,何兮依然把清澈的目光投向月光、河流、大风、雨街、盖碗茶......借助自然之景在诗人的移情与禅者的忘情中呈现本地风光。
今夜,风雨敲窗,遂想起寓居成都时有雨的日子。时光,本没有温度。一座城,因回忆而变得温暖。今夜,“坐在雨声中/如一朵莲/也想另一-朵”,不妨,就着雨声听听莲的心声如何?
————————
王贤芝,女,湖南永顺人,文学硕士,教师。曾致力于新诗研究与创作,着有《现代禅诗的悟与美》《浣花洗墨高楼看云一一“现代禅诗派”的城市写作一瞥》等诗评,现居湘西州吉首市。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江晓帆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9-5 17:49:29
当然,情性的诗语与智性的禅思在“妙悟”中的刹那相融,从而妙语迭出,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这是禅诗的审美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汤胜林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9-5 23:43:53
祝贺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晓帆 发表于 2022-9-5 17:49
当然,情性的诗语与智性的禅思在“妙悟”中的刹那相融,从而妙语迭出,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与禅,一源于中国诗性智慧,本体内涵为生命精神,是所谓“生生之德”,一源于印度死亡宗教学,本体内涵为死亡哲学,是所谓“毕竟空”,但二者在思维方式、话语传达方式、最高境界等方面的高度契合造就了“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佳话,也成就了禅诗独有的空灵、静美、妙悟、超越、通达、随顺、运化等审美特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性的诗语与智性的禅思在“妙悟”中的刹那相融,从而妙语迭出,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这是禅诗的审美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有禅趣佛理,有见于文字而不执于文字的旨归,如“以指指月,指非是月”的觉照,这是传统禅诗的“禅”之所在。对于现代禅诗派而言,禅是被借用的一个切入点,目的是借助禅的精神来提升诗歌内在美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