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使人温暖
--读皮旦诗二首
转换
作者|皮旦
今夜给每一个
从我面前走过的人
都分配了星光
有人领到的却是铃声
钟声没有了,铃声还是有的
脸孔有多少不同,星光就有多少转换
请别忽略我!请给我留住几个交谈的人
总需要不同的转换
就像那一年在长江
轮渡上遍布异乡的嘈杂
2022-8-17
苍凉读诗
如果人世回到星光(这儿说的是人人而不是个别),每个人“都分配了”(这儿说的不是规则:规则是人定的,而星光不是)。尽管上苍悲悯,星光普度,然而路途遥远,星光至达一个人可能已不是星光。
“脸孔有多少不同,星光就有多少转换”。
转换,是指改变,改换。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
铃声的世俗能量参杂了太多人为的物质的规矩的“分配”质地,像光芒在空中遇到阻碍而改变或改换路径或形式,如变作反射光或弱光。甚至变作钟声。变作铃声。铃声虽然与星光传送形式在感官感觉上有某种相似,但已经不是星光。是星光的替代物。
从物到物(人也是物),语言的呈现遵循了客观的物的“传递”路径与风格,但这种传递的背后隐着一双慈悲的手--“都分配了星光”:它对每人一视同仁,人人可享星光;它所分配的是星光。主观的情感融入客观的现象里,使语言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温度和信仰的力量。直至铃声出现。
铃声像一道门,厘分为门内与门外,一句“有人领到的却是铃声”,含有质疑、质问与惊诧,如鲠在喉。自此主观强势进入(客观的“分配被打破”局面的逆反)。他以个体的角色置身于其中,也许他是领受了星光的人,也可能他领到了钟声,也许他就是“领到的却是铃声”的那个人。一个领受过星光,又见识了钟声和铃声的人,得出因脸孔不同而可能并且已经使星光出现转换的经验式结论。众生普度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人间暗中替代了星光的分配机制的新局面。
取(替)代机制的发现过程是痛苦的,得出这个的结论本身更是一种痛苦。
“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钟声没有了,铃声还是有的”的现实,但并不意味着星光的转换可以像“从我面前走过的人”一样沉默而过,如果说“钟声没有了,铃声还是有的”是一种善良的妥协,那“请别忽略我!”这种不愿妥协的态度是明确的:
请给我留住几个交谈的人
总需要不同的转换
“总需要不同的转换”,是一种强调。
“总需要不同的转换”蕴含复杂的情感,既在强调“转换”(改换)这种异常已悄悄成为现实世界的平常,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改变或改换,并以为正常,对星光跌落人世被改头换面视若无睹;又在强调这种现实中已经形成的“转换”是需要打破的,应该回到最初的分配形式,不应该出现假星光,类似于钟声与铃声之类,应该有异于目前的“不同的转换”形式,以取而代之。诗写呈现星光本身的命运,同时,折射领受星光的人的不同命运和因此而起的奋争。
文本以亲见以次打开发现、悲悯、愤怒、奋争等主观情感,在人世特有的转换方式的层层递进中,有人执枪而出;构塑人物或人群中立体的情感传递路线,像一道被鳍划开的水面上的波痕,由小到大、由近涉远、由个体到集体,多层推进,为读者展开一面大海的波涛汹涌。
▎石头
作者|皮旦
天空上摆放着数不清的石头
它们太大了,却很少掉下来
就是掉下来也不让我看见
不是一个石头摆放在另一个石头上
也不是摆放在另一个石头附近
它们各自独立,没有任何依托
一想到这些,我对独立的误解突然就少了
同时理解也更少。我还不知道
没有对事物的误解又如何理解
2022-8-19
苍凉读诗
一个人仰望天空穿透熠熠生辉的天空幻境,触摸到那些“独立的石头”突然就打开了内心的悲戚与悲凉。
“误解突然就少了”是悲戚悲凉的溢出,而“同时理解也更少”,却是某种盲目仰慕的收回与衰减。
我还不知道
没有对事物的误解又如何理解
以往,近身犯忌而无意间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在视觉冷静与情感退行之中,被重新发现价值。因为“我”从纠葛与缠绕的交往与传递之中,虽有挫折,却无孤独;虽有误解,却可相依。所有的遭遇都比“它们太大了,却很少掉下来/就是掉下来也不让我看见”稍好。
独立,这种被人类自己异化为“独立精神”,如果将其放大到“天空”,将其性状“摆放”成“数不清的石头”,并且“掉下来也不让我看见”、“没有任何依托”这种冷漠与隔膜相互相望的局面时,理解和接受成为一个比误解更难于接受的东西。
在以物拟人和人拟物互相交叉递进中,心理情感的演变悄然生成,并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力量直抵内心。
庄子言“外化而内不化”。在工业化不断挤压人性的过程中,独立被一再强调,而人放弃自身越来越多,附就越来越多,这首诗在冰冷之中无疑传送着一种属于人性的温暖。
写石头的诗很多,但视角大多数是在地上。这首诗将空间展开在天空之上,令仰视成为一种大众视角,有引领作用。有从地上跳起够到更高处的精神崇高。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