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众生茫茫

——娜夜诗歌《起风了》赏析

只蝶痴梦



  风,作为自然界里的一种现象;芦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存在。这三个看似并无关联,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物种,被诗人娜夜以象征的手法,以爱的名义浓缩在一首诗里。

  第一节,诗人以爱野茫茫的一片芦苇,打开了她诗意的序幕。风中那一片茫茫芦苇在风中弯腰倒伏的样子,形成了一个场景镜头的特写。定格成了一幅被诗人爱着的图画。

  第二节,诗人诗意的主题才初露端倪。“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芦苇/顺着风 ”。哲学家帕斯卡《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周围的世界广阔无限,但都比不上最渺小的人类所具有的精神,因为精神能够认识一切事物,包括反思本身,但是物体却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不难看出,诗人笔下遥远的地方,那不需要思想,只需要顺风的芦苇,是被驯化了的芸芸众生的缩影。那满目的顺着风,没有思想的芦苇是你,是我,是他……而诗人所爱的,就是人间这悲催的一群。

  第三节,诗人继续着她的爱。但诗人的爱有了群体性——我们。“野茫茫的一片/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这种浩大宽泛的爱,也不由会令人想到那个大词——祖国。自此,风与芦苇便有了具象的鲜明特征。

  整首诗,诗人象征性的诗意表达含蓄,节制。充满悲悯。

附:

起风了

娜夜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