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空灵部落

人们乐于在尖锐的事物面前表明态度,作出判断,仿佛洞悉真相、真理在握而自许为高人。当时间作出印证的时候,则往往是在打脸,只是物是人非,脸已不在,呈现的多是虚无的一面而耗费了不少精力和资源。我一向不敢说自己知道真相,即便是无限接近,然终将不是。我无法守候在这量变到质量之间,也常想:“真相到底是什么?”

大抵想探究真相的人也不在少数。诗人雷文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新诗《对盲点的兴趣》确乎是在将“真相”视为“盲点”。也只有如此,我才能进入他布阵的维度之中。这是一首智性思辨的诗,它不是在追叙生活的七情六欲,而是在不惑之年思考何以做到不惑。凡人不可能有孔圣人不惑之年的严格纪年,也许根本就没有不惑之年。真相不是常识,也不是《增广贤文》那自古以来的处事经验,而是于你涉及未知的领域。这无形之中的隔膜便使人有所感之而无法认知。鉴于此,雷文的思考就不无道理:“我的眼睛,怎么努力,都不能将一粒米看透/不能将苹果的弯曲面拉直,它们下落/它们静立,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背着我/就像米粒躺在桌上与木纹说话”。这些米粒、苹果与诗人的关联没有本质的关系,只是在某一个维度上有了以人为中心的对应关系,但从更多的维度,譬如以物象的生命基因为中心维度,此处的诗人便聊胜于无,不存在于事物本质的世界里。于是,我们明白了真相不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越想知道而盲点越多。

自然如此,社会层面如何呢?诗人以其社会实践活动再一次窥见了盲点:“会议就在隔壁举行,墙才有了意义”。真相是会议的内容,而墙不让他人知晓,其真相就局限在会议室之内,墙使会议室成为真相的所在而才有了确切的意义。这是诗人的一次枚举,打破了诗歌的线性推进,但仍在其逻辑思维之中没有越过雷池半步。当苹果只局限在舌尖之上的时候,苹果其他的属性真相便被屏蔽了。苹果的万有引力在不计其数的苹果之中都有存在,但只有一次才被人认知了,这足以说明没有真相的认知是无本之木,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于盲点,诗人表示了兴趣,但却呈现了他的无奈:“失落的时候,我决心将一颗苹果摔出本质/但却有一块又飞过了我的头顶”。对这不可控的存在符合了自然规律,其命运的无缘也表现了真相的不可知性。诗歌是天问的载体,也是命名的元尊,但诗仍不会揭示真相,没有一颗子弹的作用与威力。

雷文写了大量的诗文,但他告诉我他看重这首《对盲点的兴趣》。要成为发现真相的人,去识破盲点谈何容易,其诗开放性的结尾让人沉思,静默。诗人的失望是存在的现实,也是世界充满神秘性的一次佐证。诗人从他生活的现实主义的诗中走出来拓土到智性之诗,说明诗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愿意隐入尘烟而虚度余生。

2022.9.15于苏州科技城。

附诗:

对盲点的兴趣

雷文

我的眼睛,怎么努力,都不能将一粒米看透
不能将苹果的弯曲面拉直,它们下落
它们静立,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背着我
就像米粒躺在桌上与木纹说话

会议就在隔壁举行,墙才有了意义
失落的时候,我决心将一颗苹果摔出本质
但却有一块又飞过了我的头顶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些米粒、苹果与诗人的关联没有本质的关系,只是在某一个维度上有了以人为中心的对应关系,但从更多的维度,譬如以物象的生命基因为中心维度,此处的诗人便聊胜于无,不存在于事物本质的世界里。于是,我们明白了真相不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越想知道而盲点越多。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9-19 10:24
这些米粒、苹果与诗人的关联没有本质的关系,只是在某一个维度上有了以人为中心的对应关系,但从更多的维度 ...

诗好评也好,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