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空灵部落品鉴:陈小平《进终南山》

◎空灵部落

终南山位于秦岭山脉,虽是道文化、佛文化的发祥地,但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寿文化而更使之名扬天下。可惜我未曾到过终南山,只登过泰山、武夷山和峨眉山,那一年车到梵净山下因雪封山而未果已成了遗憾,好在读到诗人陈小平的《进终南山》,才有缘随其深入到这个长寿的福地秦岭北麓的一片山中看个究竟。

诗人的这首诗与当下流行于世的采风体有所不同。他无需进行虚无的盛赞,而是以敬畏生命的心态,面对死亡的终点,看朝庭更替,江山易改,去探究寿文化的神秘性。我相信陈小平还不自觉地以一位文学院教授的习惯性思维,讲素材,讲逻辑,以其深藏不露的学识,行诗之道而让我们倍增阅读的兴趣。诗人的三段式写作是以三个角度或三个维度写了一个立体的终南山,克服了线性抒情单一的表现形式,这注定是学富五车中的一车。首先,他给终南山以地理定位和文化定位,再延伸到生命的定位。在攀登途中其所见莲花峰崖壁之上的落叶松,“矮小、壮实、坚韧”“向络绎不绝的登山人/展示着生命的另一种挣扎”。这是诗人的心灵视角所见,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礼赞,它隐喻想长生不老要抵达终南山,就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不是靠冥想就能空手所得的。其次,诗人从帝王攻略的角度说生与死。权重不等于不亡,而其常常是死亡的高发诱因所在。寻常百姓一粒尘土就能安生立命,而“崖下南佛寺里流淌着的香火/是乾隆皇帝女儿遁入空门的泪”。诗人所见到的现实场景分明就是大孤独和一个王朝陨落图,这幅图悬挂于终南山的天地之间,虚幻迷离而其南山并未收纳。据说终南山是玉皇大帝的道场,而今玉皇大帝何处安在?

可喜的是,当诗人从终南山看到一个历史的背影,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就有了以功成名就为终南山的文化内涵。其寿不是肉身的活体所在,而是以文化遗产传世为寿,诗人从感性之中悟出了理性的生命本质。于是,男人,这“黄土高原上穿着千层布鞋的兄弟啊/他们的褶皱密如墚塬上的沟壑/苍茫,淳朴,神秘”扛起了生命之重,而女人“活跃在长安的夜色中,光彩照人”。这是诗人的理想国,也是一个文人对生与死所把握的灵魂尺度。死亡自有定数,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违,但精神的存在可以与肉身相分离。我们与王维、李白未曾谋面相见,并不等于我们不曾相识,读诗识人,闻乐起舞,因而在文人的眼中终南山即是一个连绵不绝的图书馆。此其三。

当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读到了诗人的价值观和对生命的态度。诗人不仅以意象推动其诗,更重要的是以东方的生命诗学将自然与人文,生存与死亡的质朴的辨证法睿智地呈现出来,丰盈而辽阔。其语言精准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文字背面历史文化的支撑,使读者有了洞见的快感,仿佛身临其境而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2020.9.3

附:

《进终南山》

◎陈小平
      
1.
与同为秦岭山系的华山,太白山相比
终南山更多地存在于一个成语当中
六朝古都锈迹斑斑的泪滴
在玄武岩的胸腔长久悲鸣
我徒步攀登
越往上,树种越少
直到临近莲花峰的崖壁上
我看见石缝中的落叶松
矮小、壮实、坚韧
像游离在剃刀边缘的胡须
向络绎不绝的登山人
展示着生命的另一种挣扎

2.
红石崖的峭壁上,一小滩泥土
喂养着一棵青翠的松树
崖下南佛寺里流淌着的香火
是乾隆皇帝女儿遁入空门的泪
寺庙的法器还在,从木鱼梆梆的
梵音中,我看见一只坠崖的鸟
飞翔的姿势,像跌入溪流的夕阳
漫过荒野,和无边的孤独
此时,皇室的昭书还挂在树梢上
红石崖类人猿的头颅上,一个王朝陨落

3.
阿房宫旁,今夜的星月
读着秦岭南坡的老树和北坡的古寺
雄浑的川江号子
把渭水岸上的夕阳喊出了绯红的醉意
一位打马跃过蜀道的书生
他手中的羽扇曾经六出祁山
黄土高原上穿着千层布鞋的兄弟啊
他们的褶皱密如墚塬上的沟壑
苍茫,淳朴,神秘
熨烫过西楚霸王的米脂婆姨们
白脖颈白过今夜的月亮
尘埃无形,一群讨要酒喝的影子
活跃在长安的夜色中,光彩照人


陈小平,笔名野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诗集《倾听微笑》《雪的声音》《说声再见》《时间之上》,散文集《对岸的我》等。四川师大文学院教授。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的生命诗学将自然与人文,生存与死亡的质朴的辨证法睿智地呈现出来,丰盈而辽阔。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