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逆光》同题的两种不同视角与承载

            --读两首《逆光》同题诗


逆光1

作者|唐不弃

黄昏的光线投在湖面上
折射出一层亮闪闪的金粒。你看见
其中一粒,仿佛看见一个遥远的自己

光线似水一样包围着你
令你如一根水草——
因为阻碍流淌,而被流水所怨恨

湖面上,也折射出一些人
逆着光的剪影——
他们看着你,像你看着他们那样

你突然心生的凄凉
并不能阻止他们悄悄离逝

必定还有些什么
也在逆着光
就像你眼睛里也隐藏着铁钉

就像你思绪里也隐藏着乱麻——
你孤零零站在湖边,期盼有人递上一柄快刀


逆光2

作者|霓娃娃

我和光之间,隔了一个你。
啄木鸟在啄我的眼睛。

我艰难地呼吸,在阻塞之中呼吸,
你是一个难懂的谜题,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穿过麦穗和稻田,我看到了不同的你
一个你闪亮得无法接近,
另一个你怀抱着暗黑色的自己,
就像一千多个日食重叠在一起。
我用核桃,试图解答你的谜题,
却陷入了更深层的孤寂。

风掀起透明、易碎的你,
平静得像海的涟漪。
日光打来,你变成了黑夜的代名词。

注:笔者为原诗题加1和2,以示区别。


逆光是一个专业名词。在具体语境中,“逆光”又有扩展意义,被灵活运用。光是有方向的,河水也有方向,顺光和顺水如果指一种常态,那逆光和逆水就是一种异常。

你突然心生的凄凉
并不能阻止他们悄悄离逝

《逆光1》中“逆光”一词应该指的是对着太阳光射来的地方。无疑当“你”在湖上看见“光粒”自然会想到光源,想到光源自然会想到黄昏将逝,夕阳坠落,失光、失“金粒”、失世界的现实不断接近加剧,而其中的人也将随这些失去而失去。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
《逆光2》应该是最接近“逆光”词义本意的。它的本意是,由于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的状况,这种状况极易造成使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因此,所谓逆光,是需要一个物的,物的背光让对面的人看到逆光行走的人。这首诗将这个背光之人设定为“你”,一个直视中的对象,自己难懂的却可能不得不解的“谜题”。因为看不透“我艰难地呼吸,在阻塞之中呼吸”,可见“你”之于“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急于揭晓成为提升关注程度的起因,就此也形成一首诗内部的紧张感和张力。

我用核桃,试图解答你的谜题,
却陷入了更深层的孤寂。

只在诗中氤氲出一种“逆光”之境显然不够,还须回答逆光“究竟有何承载和为何承载了”(诗歌大马蜂语)的问题。
《逆光1》呈现黄昏湖面上的逆光和逆光中的人,但看到的最后都归返于自己--“金粒”。
所见皆自我。具体到这首诗,如“金粒”、“剪影”,都与“铁钉”、“快刀”有关,这些外界客观的物像入眼,恰是因契合了此刻“你”之内心,是“你”内心在外物上的投射,因此才可能被“你”发现、关注并被记录,这不是意外。换句话说,“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是一种内心外化过程。
在光与影的对视之中,完成一种自我与外界的交换与替代,也在完成着内心的寻找与唤醒:对于生命时光的无限留恋与惜别,表达了一种面对美景油然而生的悲悯情怀。
《逆光2》在完成了关系和“尺度”的设定与关注以后,所有的空间因此将有“限制”地打开(而不是面向湖面夕阳式的无限打开),呈现就是一种“快意”之事,同时也是一个直击灵魂的事件。在写作上可以掏取日常与“你”的交互之像来饱满空间,因为诗预置了明确具体的空间可能。但是越是可以放开描述的越得有畏惧感。个感第三节在情绪呈现上,明显与前边紧张、迷惑、疑问的饱满有脱卯感,这是后话。整首诗的内心纠葛投射在想揭晓却无法看清楚的矛盾之上。
从结构来考察,《逆光1》按视觉布局:我--外物--外物--我。从开始的瞩望到最后的返回自我,逆光始终打给自己,描绘外物是为了更加饱满与清晰地呈现自已。从“你”到外物,再从外物到“你”,整个过程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讲究放收自如。是向内的诗写。整首诗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忧伤。
《逆光2》也按视觉布局:我--你--你--你。将“你”布放在我与光之间进行透视,但逆光之中“看到了不同的你”:“一个你闪亮得无法接近/另一个你怀抱着暗黑色的自己”。在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而不仅仅是因诗题的一种技术设计)趋势下,辨认,确认成为急切完成的任务,有“不放弃的信念”的寓意在其中。但所有的“你”其实都在被我看到,并渴望看透。是向外的诗写。

2022.10.2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笔名苍凉,爱诗。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