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身后眼前 版主   /  2020-9-11 00:22  /   219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我不懂禅,也不懂禅意诗。但是,知道有禅意这么回事,也知道有所谓禅意诗一说。还知道有些诗人也是热衷于禅意与禅意诗歌创作的。前段时期,见过某诗歌论坛就有禅意诗的专题创作活动,我也并未留意。但是,近年来,却有两首小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似乎都与禅意有关——

  例一:《雪落白马寺》
  作者:山野村夫 2019年01月08日

大雪来临,白马寺内真的藏了几百匹白马
从寺前寺后,满院子的白马
咴咴而叫

寺院偏厢房,一个僧人,在入定做功。另一个僧人
手敲木鱼,也在做功

大雪无声。白马的蹄子溅起千堆雪
又轻轻落在寺院里
寂静,无声

只有木鱼"啵啵啵"地,一直在喊疼
只有从天而降的白马,仿佛一匹匹经卷,绸缎似的
一层又一层码在白马寺的身上


例二:《凡眼》
   文/抚湖一柳

早晨的宁国寺,阳光
一块一块地涂过去

大钟着色深一些,上面
经文密布。要是有人撞钟
会飞出点,金色?

草坪上几处石头,有的叫
云门,有的叫
狮吼

那些僧袍走过,略略带风

2019.02.24


    前面一首,是《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里的一篇。后者,是我在“中诗网”看到的。初看,这两首诗都不错,难分高下。但是,稍一停驻,我更偏爱后面的《凡眼》。
    《雪落白马寺》与《凡眼》题材相似,写的都是寺庙。手法也基本相同,大致用的都是白庙手法。但是细看还有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比如前篇有“寂静,无声”一类说明文字,又有“仿佛一匹匹经卷,绸缎似的”的普通句式,不够客观,显示诗人对形象的把握与理解还不够透彻。而后者就没有这样的毛病。特别是《凡眼》的结尾句——“那些僧袍走过,略略带风”,简直是神来之笔,具有了石破天惊,闪电一样的动感。这种微妙的动感,在新诗创作中极为罕见,至今我未见过相似的例子。
    由此,我想起了古人的几首“禅意”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应该说《雪落白马寺》以及《凡眼》这两首现代“禅意诗”,技巧都相当成熟,与古人可以一较高下,还特别是后者,差不多可以算是“炉火纯青”,其精妙之处,令人不禁怦然心动。平素,总听人说,当代诗歌如何如何地—— 一堆的不是。但是,读过这两首诗后,起码我本人,对当代诗歌无论如何是不敢轻视了的。

   2019.3.14。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来阅。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妙之处,令人不禁怦然心动。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0-9-16 17:34:10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