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树才(二首)

▌悬空寺

雪纷纷,雪纷纷飘下——
是来人间建悬空寺吗?
大地此刻的主人叫白色
一棵树是一个白发老头

云粉碎成了雪!麻雀
早找暖和地方躲起来了
白色把一切抽象成空间
大楼们站在虚无之上

如一座座悬空寺。雪
置身于更多的雪,打坐
神仙是窗口里的身影
操心着明天一大早出行


▌虚宁寺

白云俯察寺内。僧人们
出门了。虚着的心盛得下
街路上的喧声。宁静的寺
在关上的庙门后睡着了

杉树一层一层,是自然
生长。尖尖的树梢,每天
都更尖一点。不可见的
风,吹动山峦一样的白云

一块石头坐在路边,目睹
车过,听见脚步。它的
结实也是它的虚空。风
趁着宁静做了个动荡的梦

       诗歌,除了语言之外的更深层抵达——树才诗歌两首阅读手记
                                               赵一男

       树才老师这两首诗有童话的味道,很轻快,很美,甚至有一点儿俏皮,像两首纯净的儿童诗。一个人的诗风也是一个人的性情,从诗里,我们能读到诗人内心的敦厚、纯善、温和与静气。诗之所以堪称艺术之根,在文学体式里处于塔尖的位置,不仅仅因其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更体现在它的创造性思维,即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提出的“诗性智慧”。它是人类原初本能的思维力,是直觉的映照,是打破惯常思维之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维柯认为孩童具有天然的诗性智慧,因为他们天性纯真,心灵未被世俗的习气所沾染。因此,我们也常说诗人就是赤子,只有保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够看到事物不同寻常的样子,感受到生命更多的维度。
      这两首诗的语言精致熨帖,能让人看到名家诗人在打磨、锤炼语言方面的功底和态度。同时,诗的内蕴丰富,境界超拔。“白色把一切抽象成空间/大楼们站在虚无之上/如一座座悬空寺。” 《悬空寺》一诗借雪把人世抽象成一个立体的空间,当它远离红尘喧嚣,它就像一座座佛寺,一个个道场的组合,而里面的世间人就是每日修行的“菩萨”。可是,如果雪不化,人间一直是一种颜色,大楼一直悬空,菩萨们该如何出行呢?诗的结尾似有趣味,却也值得反复玩味。红尘才是最大的道场,诗人眼中有众生,是因为心中藏着一份沉重,这看似轻松莞尔的结句,细品,却蕴含深深的悲悯。
     《虚宁寺》以以物观物的视角,呈现了一种空静之美。而这种“空静”又并非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渲染。诗歌在呈现景物的同时,一直在树立一种“观”,向“虚”和“宁”的纵深去省视:“虚着的心盛得下/街路上的喧声”;“它的结实也是它的虚空。”;“风趁着宁静做了个动荡的梦”,这是一种悖论式的思考和结论。是的,有些东西就是不可见的,空亦非空,静亦非静,就像月亮的残缺是因为接纳了黑暗的填充,那是另一种圆满。这是哲学的思辨,是禅的通达,更是诗的智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诗歌除了语言之外,可能,也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抵达。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