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我是原来的
作者:王克金
 
翻看几十年前的旧照
再比对现在镜子里的模样,别的不论
仅在相貌上
就令我颇为疑惑——究竟,哪个
是我自己需要的“我”
哪个是经过他人伪造的“我”
一直以来,我太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自警觉到了
我仍在“我”与“被伪造”中摇摆
这种状态,目前仍未停止
我在哪里是说不好的
作者:王克金
 
我既不在你这里,也不在他那里
事实上,我总是试图一人绕着“我”去跑
他们和我,都难于固定我
 
我围着“我”去跑,不分早晚,不分季节
结果,跑着跑着
有一天,被绕着的“我”不见了
 
人们看到的,就剩下了跑着的我
和跑出来的一些跑道
 
其实,说那个跑着的我是我
也不对,因为我正在跑道的外面看着
诗不是为了解读哲学命题,却常常引发哲学思辨
文/海恋
读王克金老师的诗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挣扎”和“撕扯”,与自我的撕扯,与时间的撕扯,与生存状态的撕扯。这也是“故我”与“今我”之间的挣扎与抵抗,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去伪存真。这两首诗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两首。《哪一个我是原来的》,题目已经切中诗旨。这首诗并不难理解,整首诗像是诗人的喃喃自语,充斥着对“自我”的怀疑。疑惑——警觉——摇摆,这是诗人作为个我的现实状态,但能把这种状态坦陈出来,其实诗人就已经跳出了“个我”,诗中的状态也是人类自我省视的一种普遍状态。而诗人又是天生的“存疑”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会显得更加敏感而“脆弱”。关于“我”的追问,应该算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不乏论证。而关于“被伪造”一说却是一个更有价值,更值得深思的问题。谁“伪造”了“我”?我们能想到的可能是非此即彼。是唯“我”以外的他者:周围的人、社会、生活、时光、客观存在者……但“我”又一定是客体吗?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戏剧《禁闭》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观点: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指出,当一个人在进行主客体争夺战的过程中,就已经失去了自由性和超越性的权利。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凝视别人还是被别人凝视,主体都会被客体奴役和异化,而“我”也就很难在完全主体的状态获得完全的自由。这一哲学论断带有某种悲观色彩。但它也在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可以通过弱化或排除客体(他者)存在的方式解除这种被奴役和异化的危机。一念转,便是天堂。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金刚经》里佛祖对须菩提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觉得都是对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解剖和松绑,心不在他物上执着,便没有他,只有我,“故我”和“今我”便可回归同一个我。
如果说,第一首诗诗人呈现的是“自警觉”过程中的思考,第二首诗的境界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有一天,被绕着的‘我’不见了”,“也不对,因为我正在跑道的外面看着”。其实,“故我”和“今我”重合的状态就是“超我”的境界。这个境界的达成是极其困难的。这其间必须要经历“跳”出来的过程,站在我之外,看“我”,就逼近了那个真如本相。而“我”亦非有常,随时随因而变,有我亦是无我。
尽管站在诗的角度去看,这两首诗有一点“绕”,但我觉得诗人是有着较强的哲思精神的人,并乐于用诗的言说方式探索生命存在的终极命题。“幸福就是能认识自己而不感到惊恐。”(瓦尔特.本雅明)诗并不是为了解读哲学命题,却常常会引发人的哲学思辨,无论是诗还是哲抑或是禅都是试图将自我在俗常的认知中解脱出来的方式。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哲人抑或禅者都是更接近幸福的人。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