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有什么明丽抵得上来自四季的爱
      ——郑书慧诗集《我喜欢你一如这狂野般色彩明丽》序

百定安


本诗集是郑书慧老师2016-2018年间写作的80余首诗的总汇。如今她诗情亢然,搁一日便有新作,是进入所谓创作之高峰期也。  作为平日抒怀遣情的写作,原本不为示人,可以看出这些诗无论写着怎样的题材,其共同点皆在一个真字。真,是繁复的,也是单纯的。好诗虽各有千秋,但我相信仅靠直觉就能感到。  郑书慧的题材一如诗人自己,是单纯明丽的,她最着力于感情,其次是自然,再其次是表达人生。她的诗语言清丽,自然,有民国湖畔派的遗趣。时而近乎于童话,时而又保存着一些可爱的任性。  在她大块地写着关于爱的题材时,诗中主语常以第一人称出现,也有时设置“匿”作为言说的对象,其内容更接近某种独白(monologue)。她写爱欲,写某种渴望:  他(夜神)窜上房顶又窜上树梢 而我就藏在他的袖子里匿笑 我偷走了他的通缉令 那上面写着我可怕的罪名——想你 ——《夜神》  她写想往。在《致春天》一诗中,“我”愿意“做你怀里的一只鸟”,她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喻作“冬天踩在雪窝里的咯吱咯吱”。  在这类诗中,“我”似乎一直在等待某种讯息,因此,无论风声鸟语草木青黄都成为心跳的暗喻,甚至  “门环的声音比泉水清澈/空 空 空/我将月亮和自己的心跳一起按住”(《都护南庄》)。  这里的三个“空”字,既是门环拍打的声音,又是心跳的声音,抑或还是某种可以预知的后果。一种真实,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虚诞。  读郑书慧的诗,总让我想到唯美,想到十九世纪西方的某些浪漫主义诗篇,激情,幻梦,执着,幽怨,感伤,然后期许,然后反复辨认它的真实性,“我以为秋天来了/就不再想你”(《四月》)。——然而,内心否定了这种意念。是,否,再是,再否……一直地,构成了交织着真实与虚幻、希冀与幻灭的爱的矛盾,形似一种戈多式的等待。  我翻烂了好几本童话故事 我早知道你不会来了 我还是坐在荒原上等 ——《冬月》  在《这个清明无雨》中,等待无望带来的是一种决然的行动, “她知道他不会来了/女人决定今夜行动/把划开的乳房/足够再将他的名字安葬一次”。  ——这就是反复无解的爱情矛盾。诗人就这么一遍遍地写着,一次次把心绪与意绪化为文字。但整体上,这些文字的温度是一致的。它们依然行走在爱与美的道路,依然浸淫于与之俱来的欢悦幽怨,依然清纯如倚门而望的小女子,娇羞,张皇,敏感,依然诗经,依然人间四月天。  爱情这个古老的诗题,多少人做过,多少人正做着,亦将有多少人还会做。它常写常新,也极易常写常衰。郑书慧的这类诗因而显得参差不齐。然而,在众多情诗愈来愈情欲化、肉体化的当下,她的写作一尘不染,清丽单纯,使我们每每读之,如沐清风。  而我更偏爱的,是她的自然诗。这些诗写出了诗的机巧,耐人寻味。如《大雪》的最后一段,写湖畔被涂了半截石灰的柳树:  总得有人出来应景吧 湖边的柳树被涂了半截的石灰 他们伪装是埋在雪里  既拟人,也拟人生。不论道,而道出焉。又如在《雪霾中》的结尾处,她写道  几只麻雀飞来啄食 它们不知悲欢  有意思的是,她的这些诗,最好的都在结尾。前面的铺叙,似乎都为了这最后的豹尾。意象不能平行平铺,亦不能止于意象,为意象而意象。这需要加强一首诗前后语言的融合力。我个人以为,她应该多写这一类诗,而且具有很大的潜质。这样的诗,目光向外,依赖发现又依赖诗觉,能走得更远。对于她,更需要开拓诗路,方不至囿于一格。此外,她的诗题应更新颖些,诗意应更现代些。诗是写不尽的,但要看怎么写。  而倘若再进一步写出如下的诗,那就更加值得期许了:  今夜(一) 诗歌看了十首/酒喝了半杯/不用照镜子/我就知道脸已成了红布/颈上的疤也成了娇艳的蝴蝶 这自酿的白兰地/可真他妈够劲 今夜我不想李白/我只想和武松对饮/小二,来两斤牛肉  诗人在《今夜》(二)中称这种状态是“喝点酒,便觉得自己是个侠客”。诗酒题材原本不新,但她偏又写出了新意。对比诗人性格中的温婉,她写出了侠气,对比她的情诗,她写出了“非我”,破茧而出,因而超越了诗与“我”的唯一。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出来格式成这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经吉 来自手机 注册会员 2020-9-16 16:49:37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0-9-16 17:32:56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百师好评。
幽林石子,实名石世红。鲁迅文学院湖南诗歌班学员,音乐诗人,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定安老师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恪劼 版主 2020-9-18 14:56:18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佳作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