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每周头条】是浙诗刊与世界诗歌网浙江频道联合推出的专栏,用最节约的时间读懂最优质的诗,让最碎片的阅读收获最集聚的美。

啊呜

我胆怯地开始数数
从一到六十七
父亲终于让鱼下锅了,哧啦……
它不怕烫吗
也不怕吵,安静是不怕吵的
六十八,灶沿有些发黑
外面的天空
黑下来了,灯没开
而灶口母亲的脸光亮起来
是橘子的颜色,很新鲜
几乎是很薄的皮
才会无所顾忌地暗示着丰沛
六十九。我怕这个数字
哧啦……翻身
然后呢,六后面是几
是翻脸
今天下午牡丹抢了我的一只拖鞋
我追到她家里。七
她关门不出来。七十
父亲加了酱油,他的脸
好像也更暗了
夜晚不会明白弱小的含义
从七十一到九十三
我没再看母亲的橘子
酱油已经渗透到鱼的皮肤里
从银亮到焦虑的黄
再到现在几乎无法吭声的暗调
仿佛中午吃过饭
爷爷逮到的那只龙虾
是在东边的河里
它有些老了,壳是暗红的
它会夹我手指吗
九十四。爷爷说,养起来
让我按住它的背。从它身后去按
无论老少,都将趴到地上
啃泥土。我顿了顿
辨认了一下父亲的眼睛
和眉毛,九十五
这时候锅盖盖上了
父亲把菜铲横放在上面
敞亮的音响变得沉闷
从九十六到九十八
一条板凳被移开桌子
坐下。九十九面朝父亲
我只面朝父亲
上午我去幼儿园报名
一言不发,似乎
拒绝认识所有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与世为敌的吗
母亲站起来。一百
洗手,吃晚饭了,灯一开
我的眼睛有些惺忪
好像入夜才是这一天的开始


【坐井观添】啊呜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相对敏感,他善于将这种对立关系进行艺术提炼,自觉作为诗意呈现的动力,进而强化戏剧效果。初看这首诗,似乎文不对题,题目是朦胧的黎明,诗中记叙的却是晚饭前后的一段童年往事,而这恰恰就是诗人刻意要展示的第一对矛盾关系——黎明和夜晚,其对人生或成长的隐喻是显而易见的。
       诗人要展示的第二对矛盾关系就是父亲和母亲,诗中烧鱼的父亲,背景都是暗色调“灶沿有些发黑/外面的天空/黑下来了”,直到“加了酱油,他的脸/好像也更暗了”,与“灶口母亲的脸光亮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人似乎要通过这种暗色调来强化父亲所代表的某种强制力,烧鱼的情节进一步挑明了父亲的支配地位,随着这种强大力量“渗透到……皮肤里”,母亲“橘子的颜色,很新鲜”的脸也不再“无所顾忌地丰沛”,这种温暖明亮的感受“我没再看”。不是“我”不想看,因为“我”知道已看不到。他用蒙太奇的手法,穿插进两个小片段——“牡丹抢了我的一只拖鞋”和捉龙虾体验“从它身后去按/无论老少,都将趴到地上/啃泥土”,来反复证明“夜晚不会明白弱小的含义”。当“锅盖盖上了/父亲把菜铲横放在上面”时,一切都成定局,“我只面朝父亲”,这是幼小的心灵对强制力的自然反应,包括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如出一辙。最后灯开,习惯于暗色调的“我”虽有点不适应,但马上意识到“入夜才是这一天的开始”,黎明和夜晚的错位,在这一刻得到最深刻和最充分地揭示——人生并非从等待黎明开始,而是先得学会适应“入夜”。
       诗中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似乎毫无意义,就是童年的“我”从一数到一百。这好像是以孩子数数作为抒写的切入口;实际上,孩子数数的情节,让童年的记忆更加真实,尤其是诗中“从一到六十七/父亲终于让鱼下锅了”,将一个孩童胆怯、焦灼的情绪生动体现出来。更有意思的是,这与父亲烧鱼双线并进形成了又一对矛盾关系——支配和服从,这两类个体的行为反差,更激发了读者探知矛盾关系所隐藏张力的热情。“我”在数数的潜意识中,一定“朦胧”地知道,有序地服从才是适应“入夜”的最佳方式,但内心深处的抗拒又随夜的降临正式迎来萌发壮大的“黎明”。至此,“数数”就不只是用实际行动向“父亲”的献礼,更是一次顺从掩饰之下“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记时。(壬阁点评)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诗者余磊 来自手机 版主 2020-9-17 00:41:26
好诗好评,拜读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壬阁兄的细致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啊呜 发表于 2020-9-18 09:18
谢谢壬阁兄的细致解读!

感谢佳作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者余磊 发表于 2020-9-17 00:41
好诗好评,拜读学习了。

你也是评论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者余磊 来自手机 版主 2020-9-20 23:10:16
壬主编过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歌百读不厌,顺便祝佳节快乐,请继续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马丽 发表于 2020-9-29 17:34
好诗歌百读不厌,顺便祝佳节快乐,请继续支持

多读多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节日同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