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的和解
——刘年诗歌《好雨》赏析
只蝶痴梦
诗人刘年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造境。造出自我诗意的境。他极其擅长将事物随心所欲且不落窠臼地放置于一首诗中,从而令事物在相互比照与厮磨中升腾出全新的诗意。自然而恰切。同时,他常常会打破一些习以为常的常规思维,从而突破思想的禁锢,这种打破所带来的,无疑就是一种视界的全新,以及诗意别出心裁地鲜活。正如诗人的这首诗《好雨》,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视角冲击,以及内心的温暖。
诗的首句切入很直接,诗意的切入却很含蓄。诗人在写一件十八年没有被穿旧的亚麻衫。我们常规地理解会认为是亚麻衫的结实耐穿。而诗人却打破了这种思维方式,诗人以一种逆向的诗语含蓄表达出穿亚麻衫的人的善良。而这种善良,诗人是通过对肌肤的赞美来呈现的。同时,隐现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圆融状态。“极好的肌肤,能将一件亚麻衫/穿十八年,而不旧”。这种呈现本身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新奇与诗意的温暖,就是诗人的造境,一种全新的诗意语境。
第二节,诗人依然同样用同样的笔法造境。诗人所说的极好的屋檐招来的极好的雨,也同样地呈现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圆融。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内心发出的赞叹“一切都刚刚好”。
第三节,诗人在呈现极好的雨的形态。“大小适中,温凉适中/有水花,有水响但没有雷电”。这种呈现本身无疑是自然界的真实,是客观的,但更是诗人自我的觉受。既是诗人内心对事物认知后达到的另一种圆融。
第四节,诗人呈现了自然界的这场好雨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反应。“人们必须打伞、借伞或者共伞/骑车的人,必须留下来/世界湿透,软化/又不至于担心淹没和冲垮”。在这一节中,我们不禁读出了人们遇到一场好雨时的雨中即景,也似乎看到了骑行诗人刘年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同时,也读出了诗人刘年笔下的一场雨软化的世界。读出了诗人一颗善感柔软的圆融之心。
第五节,诗人诗意地交代了他躲雨的位置——咖啡店的屋檐下。“咖啡香,如苏门答腊的猛虎/冷不防地窜出来”极好的咖啡是苏门答腊的咖啡。那冷不防窜出的香味有一种无法逃脱的被俘获感。突如其来的咖啡香如突如其来窜出的苏门答腊的猛虎。可以想见,诗人也应该被苏门答腊的咖啡香俘获了。
第六节,诗人继续延续他的一种极好感觉。“极好的雨/是一件裁剪得体的白亚麻衫”。此节,在诗人诗语的回环往复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躲雨时内心氤氲的一种极好情绪。本来,下雨影响了诗人骑行, 但在诗人心中,却成了一场极好的雨。这也是诗人内心对世界的一种接受与和解的圆融状态。
最后一节,诗语里的月光具象化地照亮了诗意。“极好的雨/会晚上十点左右,主动退去”。这种人性化的呈现是诗人内心对善意的赞美。而“把世界/让给月光”中的一个“让”字,是这场极好的雨对世界的善意,更是诗人刘年内心与世界达成的和解。
附:
好雨
刘年
极好的肌肤,能将一件亚麻衫
穿十八年,而不旧
极好的屋檐
能招来极好的雨
大小适中,温凉适中
有水花,有水响
但没有雷电
人们必须打伞、借伞或者共伞
骑车的人,必须留下来
世界湿透,软化
又不至于担心淹没和冲垮
咖啡香,如苏门答腊的猛虎
冷不防地窜出来
极好的雨
是一件裁剪得体的
白亚麻衫
极好的雨
会晚上十点左右,主动退去
把世界
让给月光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