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温婉暖心,而冲淡平和
——浅析刘国安诗集《梦的入口处》
陈绪保
诚如诗集《梦的入口处》的名称,刘国安站在一个收放自如的点位,向后看,是人间烟火;朝前走,则是梦的世界。事实上,诗人已完成了由现实进入梦想,又由梦想回到现实的闭环造境。因之,诗的翅膀就有了飞翔的入口和出口,由此呈现的诗写空间,放射出诗人外察内省、诗意飞扬的光芒。
现实是刘国安诗歌生长的土壤,向下看的、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的触觉直抵生活之根。他用纯朴的初心,淘沙滤金,构筑诗歌之巢,不高蹈,不虚饰,不矫情。以第二部分《故园乡愁风》为例,乡愁是文学的母题,乡愁之情最能感动我们的莫过于刘国安写母亲的篇章,温婉暖心。“母亲在灶膛里添柴/我把蒿子粑粑贴在锅边/‘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母亲总是语重心长”(《母子语法》),“压水之前,母亲交代/要用一瓢引水/这是做人的道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手摇压水器》),这是一个明理而心地善良的母亲!她在不经意中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给儿子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刘国安在多首诗中写到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心灵手巧:“在后山的地埂上砍柴禾/突然从刺蓬里飞出一窝黄蜂/蜇得母亲遍体鳞伤……生产队组织去牛山挑石头/一块石头将母亲的脚趾砸伤/她不吭一声踟蹰前行/如今,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在老家的院内打理几分菜地”(《创口贴》),“耄耋之年/母亲尚能穿针引线/绣个鞋垫,编个蒲团/都是她手中的绝活”(《屋梁上的那段时光》)。与母亲相关的一些往事,诗人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白描式的摹写,给读者带来温婉暖心的感觉。刘国安是我们圈内有名的孝子。工作在外,只要是周末,节假日,他都坚持回乡陪伴老母亲。母亲在,家就在,故而,回到家,诗人就有“像路由器迅速找到WIFI信号”一样的感应,并能找到“母子之间最好的语法”(《母子语法》)。
温婉暖心带来的是冲淡平和的诗歌风格,哪怕描写底层生活的艰辛,也是于冲淡平和中不露声色地赞美生命的坚韧和达观。在《补胎》中,诗人写道:“一缕斜阳将佝偻的身影拉直/在光阴的空白处/缝补自己平淡的人生”。而《蹭网》里,雨天,在爷爷的陪同下,为了完成作业,小女孩蹲在有网人家的屋檐下蹭网,“一团火焰,孵化/满天星辰”。诗人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开光”成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的哥张三》则从去城里谋生的乡村青年的层面,写出了生命的坚韧。城市,现代工业文明的宠儿,既是乡村青年奔走生活的驿站,又是他们融入现代文明的“他乡”,的哥张三“用汗水勾勒人生弧线”式的拼搏就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千千万万农村青年奋斗的缩影。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农村的空心化。这个命题是沉重的,也是时代进步必然承受的痛,发人深思。
如果说对乡土生活冲淡平和的表达,折射出诗人理性之光,那么,对城市市井生活看似漫不经心的勾勒,则是诗人体察到市民个体或群体达观的表现,呈现于诗的语言层面,淡而有味,淡见深意,更显语言调控的功夫,像《恳谈会》、《户部巷》《洋澜湖》等诗篇莫不如此,一地鸡毛之后,一切终将回归人间烟火。至于烟火深处的暗影,比如《巷口烟酒店》,声气吐纳,或可唾叱,图口舌之快,然绵里藏针,与冲淡平和一脉相承,不失为一种智慧表达。
温婉暖心是内核,冲淡平和是气场,二者表里呼应,浑然一体,营造了诗集《梦的入口处》和美的美学之境,沁人心脾。
附:
刘国安诗三首
母子语法
跨进家门的刹那
听到母亲的回应声
像手机迅速找到了 WIFI信号
又是草木葳蕹的季节
我将采摘的香蒿
使劲地揉出青涩之味
加些许腊肉翻炒
将米磨成的粉子掺在一起
调和的是温水
母亲在灶膛里添柴
我把蒿子粑粑贴在锅边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母亲总是语重心长
“吃多少做多少,少吃剩饭剩菜”
上下楼要开灯,不在乎那点电费”
我轻言细语对母亲说道
母亲边答应边点头
虽然她喜欢用些过去时
我经常用些祈使句
相聚总是短暂
背上一箩筐叮咛
我留下满厢房的嘱咐
每次面对母亲远送的目光
我总害怕回头
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修辞
这是我们母子之间
最好的语法
补胎
小战场在背街小巷的一角
几只废弃的轮胎有序摆放
扳手、锉刀、套简、打气简
这些都是他手中的武器
一盆水里装着日月
充气、鼓气、冒气、磨胎、整理
每个动作恰到好处
—缕斜阳将佝偻的身影拉直
在光阴的空白处
缝补自己平淡的人生
锅底有灰
乡村,鸟鸣漫过窗台
年过九旬的李老太生起炉火
在门前剥着豌豆
隔壁张老爹一顿暴走过后
手持胰岛素注射器在完成作业
一对夫妻为了孩子教育问题
一大早在争执不休
邻居家,男人挥汗如雨在劈柴
女人一旁纳着鞋底有说有笑
镜头里,另一场交流别开生面
水牛羡慕猪崽有吃有喝
百事可以不管
猪崽羨慕水牛有田可耕
名声和口碑极佳
抱鸡母带着一群小鸡玩耍
天天乐此不疲
盘旋上空的一只老鹰
正在觅食
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富有富的烦恼
穷有穷的自由
每家的锅底都有灰
只是很多时候
别人看不到而已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