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老家梦泉 频道主编   /  2023-11-13 16:45  /   238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简评诗三首

老家梦泉



连累

虫二(江苏)


我的目光吹拂她的发丝
吹不去的白发
连累着青丝,以及院落的那株红枫

打断我的目光,她说
放牧63条河流
已经连累了日落,月升

提到第80条河流
她担心
连累孩子


简评:这首诗写得很暖心,是那种诗意化的暖。集朴实、灵动于一体,且融合的那么自然、妥帖,仿佛有一种圣洁的光亮从字里行间中溢出。首段,目光应是看,它却用吹拂,一下就把小诗写活了,这是感觉的转移,通感的运用。“吹不去的白发/连累着青丝”,这里“连累”既点题,又有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妙在它又延伸一句:“以及院落的那株红枫”,既拓宽了场景,又从白发隐喻的人生年龄的衰老,跳跃到植物季节的衰老——红枫到深秋、初冬叶子开始变红,随后开始飘落。次段,把63岁,喻做“放牧63条河流”是不是也很新奇,说它连累了日落、月升,是将“连累”主题内涵的进一步拓宽,由青丝、红枫到日落、月升,直到尾段提到第80条河流,她担心连累孩子。逐级递进的“连累”终于把一首小诗点亮——不求索取,不言奉献,唯有感恩,唯有歉意……







雾还那么浓

王海峰


思念成霜
在异乡的惆怅里
风声几度凝滞

湿漉漉的乡愁
被团团包围

空气里
隐约有村庄和旷野的影子
像云一样漂浮

已至巳时
还迟迟不肯散去


简评:这首诗写雾不见雾,只是借重雾变幻不定的外形及动态来抒发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新时代乡愁。首段,把抽象的思念具象为“霜”,而霜和雾外形有那么一点相似,可看做雾的一种变形;次段继续借重雾的外形及动态让抽象的乡愁具象化;第三段可谓是雾里看花,花就是故乡的村庄、旷野,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可望而不可及,把乡愁的无奈和惆怅表现的淋漓尽致;尾段实际上是把乡愁从夜晚、黎明、清晨延伸到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劳累的工作中还迟迟不肯离去。雾真是这么浓,雾确实还那么浓。






加沙的孩子

姬予


满脸惊恐的小孩,站在硝烟未散的废墟上
那爱他的父母,和花园里的夜来香
无人回答他,昨夜,都去了哪里
这个国土上的难民,在饥渴中战栗着
没人知道,新一轮空袭,是否
在满月消失的暗夜,裹挟着血腥味
突然降临。我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天际和远山之间,是残阳落下的地方
一些淡忘的思想,在今夜,一定会
被天空深藏的雷霆,提及


简评: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存/生命体验及感怀相对容易,写间接经验触发的感怀就比较难。这首《加沙的孩子》,显然属于后者,但小诗借重几个惊心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并引发对种族命运的思考——一个曾经被蹂躏的民族,如今正蹂躏着别的民族,并夺取他们的土地及生命。在艺术手法上,小诗几个意象的选取很有意味:用夜来香的柔美比对夜晚降临的杀戮;用满月团圆的美比对即将降临的空袭将造成的永久分别和残缺。用残阳落下的地方,隐喻炮火中的加沙古城,最后发出咒语般怒吼:
“一些淡忘的思想,在今夜,一定会
被天空深藏的雷霆,提及”
以色列这个民族不知道知不知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