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武功》
作者:白庚胜
冬日的武功,
不需要五彩缤纷的装饰,
黄色就足以展示其纯金的价值。
北风呼号,
胜似千军万马在鸣嘶:
冰冻雪封,
看渭、沮、漆水在潜流不息。
冬日的武功,
神农的后裔依然稼穑梦想:
炎黄的子孙更把茂陵的大风高唱。
而云中的汉节,
大唐的神韵,
马嵬的遗爱,
早已化作原上泥土的芳香。
冬日的武功,
不喜欢花言巧语的迷惑,
挻挺的白杨、交错的阡陌,
就尽显她的高洁与鲜活。
冬日的武功,
在拔节中安睡,
暖暖坑头、离离梦想,
希望于立春前放飞。
冬日的武功,
是正入浴的美女,
脱去旧装、飘洒精美,
一洗大西北的尘垢与耻辱!
冬日的武功,
焕发蓝田玉的华彩,
日雕月琢、历久弥新,
人民是绝代的天才。
啊,
冬日的武功,
我不凭吊你七千年的苦难,
只为你今天全新的追求:
我也不寻觅那虚幻的仙山琼阁,
只来灌注创造新时代的神力。
2018年12月20日
冬日的抒情
——白庚胜现代诗《冬日的武功》赏析
文/齐凤艳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的特点是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它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从而或感染或鼓舞或二者兼而有之。优秀的抒情诗还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而《冬日的武功》这首诗可以说以上几点皆备,所以可以称之为一首非常典型的抒情诗。
在《冬日的武功》这首抒情诗里,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开阔和有声势的,抒情的表达铿锵而有韵致,这一方面归功于诗人在抒情内容方面将蓄势待发的当下与辽阔的大地和壮烈的历史结合,另一方面则是在形式上熟稔地把握了抒情诗的仪式性。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是受到感染的。我仿佛站在武功的一个高处,武功的大地上,时空汇聚,万物铺排,过往与目下交织有致,风滚滚,旗烈烈,虽是冬季而毫无凋敝之感,倒是冬季的空旷使视野和襟抱都旷达高远,倒是因为是冬季而使胸中升起对春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冀:武功的风,顺时而动,武功的人有梦,必是创新开拓的理想。
诗人将一首冬日之诗写得如此热烈而激昂,我认为是因为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言语为他的抒情搭建了仪式。有学者将仪式性看作抒情诗的本质特征。语言既抒情又为抒情助阵。
这首诗的仪式性首先是章节之间和章节内部的音乐性。罗伯特•沃伦把诗歌界定为“一种言说”,具有“强烈显示的节奏,频繁出现的韵脚和比喻性”。节奏和韵脚在抒情诗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首诗中,第一节中的“值、嘶、息”,第二节中的“想、唱、香”,等等,都是章节内部的韵脚。在章节之间,武功是这首诗言说的对象,诗人重章叠句,“冬日的武功”反复出现,这是抒情的需要。在最后一句,“冬日的武功”前,“啊”单字成行,用一个顿呼引领抒情达到最高点。
此外这首诗中,诗人还通过铺排构建抒情的仪式感。“冬日的武功/不需要五彩缤纷的装饰”,它有风似马嘶、有雪覆千里,之后,诗人唤出了(即铺排)山河、唤出了苏武、大唐人物,也就重演了历史,但是抒情诗的重点不是叙事,也不是深思,也不强调具体事件。话语就是事件本身,唤出就使情感张扬。然后,诗人让现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
之后诗人进入了这首诗的祈愿阶段。在写历史和现在的时候,诗人运用了铺排。而铺排和祈愿是抒情诗的参数,从铺排到祈愿是抒情诗的言语过程。我想最后三节都可以并入这首抒情诗的祈愿环节。在这里诗人祈愿并展望:“人民是时代的天才”,为武功“灌注创造新时代的神力”!这样,诗人就完成了由武功的过去到武功的现在再到武功的未来的一个抒情建构,并让时代的旋律成为这首诗的余韵。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