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乡土回眸与底层观照
——李晓光诗歌阅读札记

李汉超



所谓“后乡土时代”是指曾经的乡土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其境况、面貌、结构乃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人走出农村到了城市,在城市安居乐业,但心中仍然眷念那片乡土,因为他们的根还在那里,他们的亲人还在那里。诗人李晓光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农村,窑洞陪伴了他的童年,后来工作去了城市,由于工作需要,又从西安来到合肥,成为《安徽科技报》的一名编辑,将该报“江淮副刊”编得声名鹊起;工作之余写诗,在很多重要文学报刊发表诗歌作品。

我与李晓光并不认识,只有微信联系,但彼此关注,一有新作发表之类的好消息就相互告知、相互鼓励。我零散地读过他的一些诗作,近期他嘱我为他的诗歌提些意见,我又集中进行了研读。李晓光故土情深,坚持乡土叙事,用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念,他的诗歌是后乡土时代一位游子对难以割舍的故乡深情的回眸,对生活在底层普通百姓的精神观照。他的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乡愁诗,一类是人物诗,一类是感悟诗。这三类诗并不孤立存在,乡土是它们的底色,后乡土时代的许多印迹在其诗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先来看李晓光的乡愁诗。乡愁是诗歌的母题,几乎每一个诗人都写过乡愁诗,但他的乡愁诗写得别有意味,自成特色。

有事没事回家
我心里时刻惦记着
那些弥留人间的
长辈们的生辰
再过几十年
我也要做自己的长辈了
我也要让大风
吹瘦自己
从父字辈到爷字辈
每少一位亲人
我回家的路
就被冰冷的黄土堵一次
那些日益见少的长辈们
就像即将离世的枯草
在大风中
枯去活来
(《苍茫归途思亲人》,选自《扬子江诗刊》2023年第3期)
这首诗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最后一节“那些日益见少的长辈们/就像即将离世的枯草/在大风中/枯去活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歌的结构紧凑,每一段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层层递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每少一位亲人/我回家的路/就被冰冷的黄土堵一次”,最终亲人没有了,那条“回家的路”就被堵死了,故乡就回不去了。意境深远,在思念和感慨之中,也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那年离家
独门独院的家
就再也不说话了
密封的院门
时不时有季节穿过的旧绿
鸟儿想说话
就在土墙围成的内心里
声声唤出家的心跳
独院的枯树要说话
就在季节轮换的节点
从窑洞的深处
探头探脑长出一枚枚鲜果
被最大的天接住
久别离家
家  站成了
含辛茹苦的祖宗
或多或少
有长辈的傲骨
(《老家》,选自《特区文学》2022年第2期)

《老家》是一首深情的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家的游子对老家的深深怀念。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无奈。首先,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了精心地选择和安排,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比如,“那年离家/独门独院的家/就再也不说话了”,通过“独门独院”和“不说话”的描述,生动地写出了老家的孤独和寂静,让人感受到了游子的孤独和无奈。其次,通过对老家的描绘,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敬仰。老家的一砖一瓦,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游子的回忆和情感。在诗中,老家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在等待游子的归来,用它的沉默和等待表达着对游子的思念和期待。此外,诗中还表达诗人对老家的深深敬意和感激。诗中提到“或多或少/有长辈的傲骨”,这表明游子受到家乡的影响和熏陶,也继承了家乡的精神和文化。这种感激之情,也是对家乡的一种赞美和敬仰。最后,整首诗的氛围深沉而感人,让人感受到游子的孤独、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眷念。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永远在家乡,我们的情感永远与家乡相连。

全家人进城了
几孔窑洞
哪里也不去
就在原地空着
母亲把许多伤心事
扎捆结堆
有序存放其中
三天两头
回去一次
一些辛酸事
放着放着
就发霉了
母亲还舍不得扔
几次背过母亲回乡
那些陈年旧事——
长成了院里的草
两只空窑
也站成了某人的眼
(《空窑》,选自《延河》诗歌专号2023年第1期 )

《空窑》是一首情感饱满的诗,它通过描述一个空窑洞和母亲的往事,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沧桑和悲欢离合。“全家人进城了/几孔窑洞/哪里也不去/就在原地空着”,这个开头十分精妙,以窑洞的视角写出人的故土难舍。而母亲将许多伤心往事“扎捆结堆/有序存放其中”,也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内心痛苦和无奈。“三天两头/回去一次”,暗示母亲对过去的思念和不舍,而“一些辛酸事/放着放着/就发霉了”,则表达了母亲对过去的无奈和无法释怀。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内心世界,也让人对母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两只空窑/也站成了某人的眼”,这一句更是让人感受到母亲进城后对过去的依恋和对未来的迷茫。空窑已经空了,但是母亲的心依然还在故乡的窑洞里。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沧桑,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苦涩和无奈。

进城的母亲
每天站在阳台上
对着老家空旷的方向
总要深情地望上几眼
一只喜鹊
从一棵落满孤独的杨树上
起身飞往老家的方向
那是替母亲去看家护院了
落满灰尘的往事
种在墙外的菜园里
母亲一眼望穿
足步之遥让她走了半辈子
进城了
一些人还干着乡下没干完的活
让母亲从早看到晚
像是在寻根
有时看着看着
母亲老泪纵横  
湿了衣衫
(《望乡》,选自《诗选刊》2023年第12期)

《望乡》通过描绘母亲进城后对老家和过往的思念,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乡愁。母亲每天站在阳台上,深情地望着老家的方向,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喜鹊的出现,更增添了这份思念的情感深度,它仿佛是母亲的使者,替她去看家护院,去回忆那些往事。“一些人还干着乡下没干完的活”,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感慨。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乡下人离开熟悉的环境,不得不去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而母亲每天从早到晚的望着,仿佛是在寻找曾经的根基,寻找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母亲的泪水,更是让人感到心痛和同情。她思念着过去,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在和未来。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乡愁是一种病,也是一种痛”。写的是母亲牵肠挂肚的乡愁,实则表现的作者魂牵梦萦的乡愁。

这类表达乡愁的诗还有《想家的时候》《春漾》《一群扑向村口的落叶》等。李晓光写乡愁并不是简单的想家,而是渗透了后乡土时代的许多现代元素,诸如孤独、无奈、伤感、焦虑之类,这样就大大地拓宽了乡愁诗的情感空间,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在蕴涵。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李晓光的人物诗。人物诗顾名思义,就是写人物的诗。但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他的亲人或是与他的亲人一样的普通百姓,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的命运时常牵动着他的心,他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感同身受的疼痛。

二叔去世
所有的侄子侄女
都上了祭文
实实在在给二叔
当了一次子女
挽联
第一次给二叔歌功颂德
所有的白纸黑字
都跟二叔有关
都为了记住二叔
那些生前不懂珍惜的人
第一次哭得凄凉孤独
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几次二叔的人
哭声比谁都惨
像是在为自己赎罪
所有的哭声
其实都是为了让二叔
成为另一位二叔
在最后一程里
有了幸福
大雪 是人间最好的祭词
(《二叔》,选自《扬子江诗刊》2023年第3期)

《二叔》是一首深情的挽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二叔生前无私的付出、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失去二叔的痛苦和遗憾。首先,诗歌中提到了“所有侄子侄女/都上了祭文/实实在在给二叔/当了一次子女”,表达了对二叔无私奉献的祭奠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平常对二叔的淡漠。挽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所有的白纸黑字/都跟二叔有关”,这些都反映了二叔在家族中的重要影响和记忆。其次,诗歌中写到“那些生前不懂珍惜的人/第一次哭得凄凉孤独”,这部分描绘了那些在二叔生前未能珍惜他的人,当他们失去他时,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悔恨。这部分诗句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思考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再后悔。此外,诗歌中还提到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几次二叔的人哭声比谁都惨,像是在为自己赎罪。这部分诗句表达了对二叔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二叔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最后,“大雪 是人间最好的祭词”,这一句极有张力,使诗意更为旷远,不仅是对二叔逝去的沉痛哀悼,更是对生命、亲情和人生的深刻醒悟。大雪象征着纯洁、平静和安宁,它代表了二叔那种无瑕的人格和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把秦腔背进城里
把暖心烫口的民谣背进城里
而留在乡下的二亩薄田背也背不动
它在进城人的心里结一串酸涩的相思果
从不懂用尺子丈量自己背影的乡下人
在城里学会  以一根麦子一棵大树的目光
去审视  幢幢高楼大厦的横平竖直
构筑庄稼以外的线和棉  就像
在老家编织一圈圈盛装五谷和农历的粮囤
他们在劳动中歌唱
歌声被浇筑在一根根大梁上
他们用歌声向远在乡下的家园和亲人
致意
(《民工》,选自《辽宁青年》1999年第19期)

这首《民工》充满情感暖意和人文关怀,它以民工进城谋生为背景,展现乡下人在城市中奋斗、坚守和思乡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诗歌中的语言非常优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如“把秦腔背进城里/把暖心烫口的民谣背进城里”“从不懂用尺子丈量自己背影的乡下人/在城里学会 以一根麦子一棵大树的目光/去审视 幢幢高楼大厦的横平竖直/构筑庄稼以外的线和棉”,这些句子既富有浓郁的诗意,又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民工生活境遇的审美观照,也是诗人深入民工内心触摸他们的乡愁的深情表达。

身披一抹晨色
阵阵咳嗽
咳疼了睡意朦胧的小村
一辈子把自己交给
城里那些拆拆补补
炼就了他对城市的修补能力
像是在量身打造一栋重机器
砌砌垫垫  一些不平的事物
就没了踪迹
城里人背不起一座城
就请兜空见底的乡下人
替他们背负沉重的生活
(《瓦工》,选自《六盘山》2023年第4期)  

《瓦工》通过描述一个身披晨色、咳嗽不止的瓦工的描述,揭示城乡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表达对底层劳动者的敬意和关怀。诗歌的语言温润,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身披一抹晨色”“阵阵咳嗽”“咳疼了睡意朦胧的小村”等,生动地写出了瓦工的艰辛与不易,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的主题深刻,瓦工“一辈子把自己交给”城市,并“替他们背沉重的生活”,写出了瓦工群体生活的沉重和艰难,通过城乡之别,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引起全社会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呼吁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体现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
这类人物诗还有《父亲》《母亲听戏》《粉刷工》《奶奶》《卖菜的老人》等。李晓光的人物诗中的人物,都是他熟悉与了解的对象,既是他的诗意表现体,又是他的乡愁承载体,每一位人物的身上都刻上了他自己的印痕。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李晓光的感悟诗。他的感情诗不是单纯的有感而发,而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与乡土风物和底层生活联系在一起,总是在诗人熟悉的事物上发掘诗意,常常是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往往叫人拍案叫绝。

用肩上的包袱在这里集合
灯,只有一盏
那就是天上的月亮
鼾声很紧
总有人在水泥地上失眠
走大道走小道的兄弟
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城市
之后散作一块块流浪的补丁
(《火车站》,选自《草堂》2022年第7期)

《火车站》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歌,它以火车站为背景,通过描绘车站周围的人和事,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先,诗歌的题目和开头非常吸引人。火车站是一个充满离别和重逢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作者用“肩上的包袱在这里集合”,将车站的繁忙和沉重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灯,只有一盏/那就是天上的月亮”,则让人感到一种孤独和寂寥,仿佛在漆黑的夜晚中只有一盏明亮的月亮陪伴着人们。接下来,作者通过“鼾声很紧/总有人在水泥地上失眠”,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和同情。而“走大道走小道的兄弟”则让人感到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选择。同时,诗歌中还通过“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城市之后/散作一块块流浪的补丁”,表达出城市对他们的冷漠和隔膜与他们对城市的疏离和无奈。诗歌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车站周围的人和事生动地表现出来。“流浪的补丁”这一形象,既是诗人对旅客中民工这一群体的形象描绘,又是诗人对他们的深刻感悟,乡下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难以融入喧嚣的城市之中。

都说眼不揉沙
一栋楼不知
吃进了多少沙
筛了又筛
剩下什么
沙子知道
细碎的东西
越容易团结在一起
抵御外界的压力
筛沙工筛了一辈子沙
比一粒沙还轻
从没人提起
(《一粒沙》,选自《诗歌月刊》2022年第7期)

《一粒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拥有强大力量的细小沙粒。首先,这首诗的主题聚焦于一粒沙的坚韧和力量。它告诉我们,看似微小的沙粒,在面对压力时也能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沙粒,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价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筛沙”这一场景,将沙子与压力、团结与抵抗等抽象概念联系起来。沙子通过筛子,象征着压力和困难的不断考验,而沙子之间的团结则象征着人们面对压力时,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抵抗。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生动的画面感。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诗歌写的是“一粒沙”,落脚却在“筛沙工”身上,“筛了一辈子沙/比一粒沙还轻/从没人提起”,以物喻人,写出了他们的平凡和卑微。这一层诗意与前面的诗意构成对比,形成一种情感张力,也使读者感受到细小沙粒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沙子的卑微和它们的团结与坚韧,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时间被熬成了一只鹰
而鹰则成了我的远方
在灯黑风疾的老家 陕西
是我的远方 一尘不染地走进陕西
大秦岭成为我的脊梁
渭河 热血涌动
安徽 又是我的远方
湖水相连 我看不到
自己的影子
远方还是远方
屋檐下行色匆忙
血脉里有鹰的呼唤
黑纱后的妹妹
明眸闪动 比鹰的目光还远
而我是鹰之后的一粒微尘
(《远方》,选自《诗刊》2021年第2期下半月)

这首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心中的远方。其主题表面上是对远方的向往和追寻,实际上是对故乡和血脉的一片深情。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表达作者对远方的无尽追求和对故乡的眷恋。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富有寓意。“时间被熬成了一只鹰/而鹰则成了我的远方”,形象地表达对远方的渴望和向往。在“灯黑风疾”和“一尘不染”的描述中,陕西成为作者的“远方”,大秦岭成为他的“脊梁”,渭河“热血涌动”,描绘出他对故乡的深情。而在“湖水相连”的描述中,安徽又成为另一个“远方”。但“黑纱后的妹妹/明眸闪动”,这是又一个远方,只能思念,不能抵达。全诗语言流畅,表达清晰,用词精准,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远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特别是妹妹“明眸闪动 比鹰的目光还远”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远方”的拉扯中,乡愁更加缠绵,感悟也更加深远了。

这类感悟诗还有很多,《秦腔》《石头》《木板凳》《大铁锅》《碗》《剪刀》等等,都是饱含深厚情感又富有独特意蕴的好诗,虚实结合,朴实感人。

身处后乡土时代的诗人面对乡土的叙事,是应该具有现代性的,是否具有现代性是衡量一个诗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李晓光的乡土诗歌无疑是具有这种现代性的,他没有沦为田园牧歌式的吟唱,也没有变成拘泥现实类的记录,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中实现对乡土的反思与重构,在乡土的深情回眸与底层的审美观照中完成对乡土的叙事与抒情。李晓光的诗歌好读好懂,语言质朴简练,又不失生动深邃,一点也不艰深晦涩,因为他为我们呈现的乡土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个人化乡土,又不是凌空蹈虚的公共化经验,而是建立在个人与地域、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基础上的乡土,既有个人心灵化的修为,又有时代变革性的印记。李晓光在诗歌创作中,始终坚持有的放矢,追求自然流畅,既做到“不能机械性造诗”,以免给诗歌留下硬伤,又力求诗歌“在表述中应自然如流水,在自然中表露最真的诗意”,力争句句有诗意、首首都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诗歌的征途上,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执着前行,向诗坛奉献更好更美的风景。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