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骰子意象的诗学解构
黎修彦
骰子,这个被人类把玩了数千年的微型立方体,是一种简单的赌博工具,也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学符号。它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占卜仪式,在古希腊的竞技场中沾染血光,又在唐代长安的酒肆里被文人墨客赋予情致。温庭筠一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将骨制的赌具——骰子,转化为相思的载体;而在莎士比亚戏剧的《麦克白》中,骰子的点数成为命运的谶语。今天,当我读到监利诗人素手、李斌平、许玲琴的同题诗《骰子》,不禁为他们关照骰子意象而溢出的哲学思考拍案叫绝。
作为意象的骰子,在三位诗人创设的“视界”里,究竟呈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立方体的隐喻:命运的加减乘除与人生赌局
六面体,从一到六的点数标注,简单而直观的数字组合,当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复杂的算术题,他让本来可以通过算盘或者人的默算直抵的答案,变得扑朔迷离,从而使作为天地之间精灵的主体——人,“沦为劣势”。所以,素手慨叹“万物竞技,人类摒弃了直觉”,并将其喻为“最凶猛的图腾”,导致人在“公转,自转”的赌桌上无所适从。这种宇宙级的赌局,消解了人自以为是的理性——当我们在庙宇中“点火上香作揖”时,骰子的隐喻早就成为天地间预设的答案。李斌平将命运拆解为数学公式:“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不是简单的加减/或乘除”,而是什么呢?诗人“押流水?押光阴?”的追问,揭示了现代人在量化生存中的荒诞: KPI、存款数、粉丝量,乃至各种医学仪器析出的指标……数据(我们所谓的科技)评估着我们的生活,掌控着我们的生存,左右着我们的生命——这些现代人的玩法,实则是在重复骰子的点数游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吹过的风,淋过的雨,走过的路”,都是“回头再舔砥伤口”的不得已,都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评论家胡传吉说:“当代诗的智性在于将数学思维转化为生命感悟。”以之形容三首诗,大约不错。
古罗马人用骰子决定奴隶的生死,现代人将包括骰子在内的数字赋予“掌控”的地位。于坚说:“我们这个时代,对一切方面都想变成图示、变成数据、变成可以测量的、变成非此即彼的答案。”生命价值简化为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赌博?但于坚接着说:“只有诗依然通过语言坚持着这种不确定性。”说的就是素手、许玲琴和李斌平们。
再看许玲琴。她的《骰子》展现了命运的双重面孔:“太阳的大轮盘转动着/甩给每个人的经纬度不同”,诗人将骰子的转动升华为命运的游戏,“六面,六杆旗帜/威风凛凛/如同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这一拈连性的比喻太奇崛,太具有诗学价值)既描绘了命运的庄严,又暗示了时世的残酷。当白鸽“珍视每一片羽毛的和平”,骰子“阴沉的一面”正在喉咙里暗暗吞咽,这种明暗交织的矛盾叙事,揭示了命运慷慨而又吝啬的本质。
三首诗共同构建了骰子的诗学悖论:既是数学精确性的体现(确定点数),又是命运随机性的象征(滚动结果)。
轮盘上的诸神:意象的时空折叠与存在思辨
骰子与人类共生的历史,实则是一部人类试图掌控命运、掌控偶然的奋斗史。从战国时期的十四面体“焭”,到唐代的六面骰;从曹植的双陆棋,到海明威笔下的赌场——骰子始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战场。素手对“我们被捏在巨大的手掌里”的认定,暗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命运之轮”的隐喻;许玲琴以“每个人都赢过/最终输给光阴”而定调,将“生活之困难”与“言说之困难”(白桦语)具象化为天体运行的规律,留下“世界向上向好/阴沉的一面深藏”的无奈。
定调也好,无奈也罢,都是诗人之于骰子意象的重构和折叠。“重构”这一问题,前面已经涉猎,这里不赘述。“折叠”这一概念,美国作家彼得·克莱恩斯在21世纪初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时空折叠》里用科幻故事做了形象的解答(青年作家郝景芳也有获得雨果小说奖的中篇《北京折叠》)。而“时空观”这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先贤墨子就有提及和论述,近当代的中外哲学家如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有个专题论述。在现代诗歌创作中,意象的时空折叠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是通过将不同时空的意象并置,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拓展诗歌的表达深度。那么,这三首同题诗是怎样共同完成了骰子意象的三重时空折叠的呢?
一是物理时空折叠。“物理时空折叠”关涉天文学,用来描述骰子,首先与骰子的立方体结构关联——“从天下一把撒下”是素手对这一立方体“位移”而产生的夸张联想,她折叠(或者“放大”)的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有骰子“贯穿了我们一生的”的“胜负欲”。许玲琴则把骰子折叠(放大)成“星星在天空巨大的轮盘滚动”,并以幻境的方式回到诗歌的书写上来——“今看摇落,如秋树”(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张枣《镜中》“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诗句,更让我想起了类型长篇小说《我做老千的那些年》中神仙般存在的赌圣名字——“梅落”)。物理时空的折叠,让三首同题诗将物理空间任意舒展,让物理的时空紧紧地为诗歌的言说服务——这是诗人把握物象的成熟标志,也是跨越“言说之难”的必经之路。
二是历史时空的折叠。从先民的占卜,演化到古人的赌博,穿插士大夫的游戏——小小的立方体,关联人类文明的进程,承载汉语民族的潮起潮落。三首同题诗里,许玲琴以“每个人的经纬度不同/八九点钟和日落西山并存”揭示时间的短暂,暗示历史的可折叠;李斌平以“押流水?押光阴?”质疑历史流变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确认了人自身的存在——唯有自身存在的确认,才能感受历史时空折叠的精妙。所以,简·赫斯菲尔德说:“诗是对存在的澄清与放大。”
三是心理时空的折叠。三首同题诗,正如李章斌评价张枣“发觉自身之焦虑与荒诞”一样,三诗人同样渲染了人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但又义无反顾地树立起对人类、对确定性的执念。李斌平“回头再舔砥伤口”,将个体创伤与集体命运并置,这种时空的压缩与拉伸,使骰子成为丈量生命长度的量尺。许玲琴的“星星在天空巨大的轮盘滚动”,则将骰子的旋转升华为宇宙的终极法则,与但丁《神曲》中“原动天”的意象遥相呼应——心理时空的腾挪,使诗歌文本富裕灵动,从而饱含“回归”的意蕴。
三位诗人对骰子这一意象的演绎,也折射出他们对存在困境的焦虑。流行于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思潮,从哲学意义上指出了人的孤独、焦虑、虚无、绝望和无意义等人生的处境,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漂洋过海,深深地影响着内地的诗歌创作。在这三首诗中,存在的荒谬和存在的各种表现也有宣泄——骰子既是命运的裁决者,也是存在的见证者,其六面分别刻着时间、机遇、选择与虚无。
但,面对轮盘上的各位玩家(诸神),诗人们自有解决之道:素手的“胜负欲,大和小都是一个变数”,解构了世俗成败的意义;李斌平的“输与赢,一生一次”,将生命简化为单次博弈;许玲琴的“最终输给光阴”,则揭示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绝对劣势,也从对立面给人以警示。
这种对存在现状和本质的叩问,使骰子从游戏道具升华为丰富诗歌意象和思辨意识特强的哲学符号。
暗夜里的星群:骰子的诗学意蕴与现代焦虑
在人类诗歌史上,骰子意象始终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摇摆。唐代词家温庭筠的“入骨相思”,将骰子嵌入情感维度;秘鲁诗人巴列霍的《永恒的骰子》,则将其推向存在主义的深渊。当代诗人延续了这一传统,素手的“跟盲人讨要命运的秘笈”,将占卜行为解构为黑色幽默;李斌平的“押流水?押光阴?”,用口语化的质询消解了命运的神秘性;许玲琴的“出老千必有其神”,则以反讽的语调揭露了命运的不可捉摸。
三位诗人的创新在于,他们将骰子从单一的象征符号转化为多棱镜。素手用“赌桌”隐喻全球化竞争,李斌平以“数学公式”解构生命价值,许玲琴借“穆桂英挂帅”重构命运的庄严感。这种多维度的书写,使骰子意象突破了传统的宿命论框架,呈现出后现代的破碎与重组。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素手的“骰子”在“永不停息的赌桌”上滚动,当李斌平的“点数”在加减乘除中迷失,当许玲琴的“轮盘”在星空中旋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命运的隐喻,更是人类文明的镜像。骰子的每一次投掷,都是对确定性的挑战,对未知的致敬。
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三位诗人用骰子掷出的,是对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当所有的答案都指向虚无,我们是否还敢继续这场永无胜算的赌局?
附:
骰子
素手篇
我们被捏在巨大的手掌里
从天下一把撒下
大地是一张永不停息的赌桌,公转,自转
万物竞技,人类摒弃了直觉
在自己筑造的庙宇里沦为劣势
点火上香作揖,抽签
拜谒最凶猛的图腾
跟盲人讨要命运的秘笈
在停下来之前,已经各就各位
不需明白,贯穿了我们一生的
胜负欲,大和小都是一个变数
李斌平篇
几个简单的点,排列有序
似某种隐喻
谁能占卜自己的命数
吹过的风,淋过的雨,走过的路
回头再舔砥伤口
一个数与另一个数
不是简单的加减
或乘除。一边是岁月
一边是命运。我拿什么来赌
押流水?押光阴?
输与赢,一生一次
孤注一掷
许玲琴篇
太阳的大轮盘转动着
甩给每个人的经纬度不同
八九点钟和日落西山并存
命运展示不同的一面
悬而未决的事物暗藏玄机
骰子秒停空中
六面,六杆旗帜
威风凛凛
如同穆桂英挂帅
白鸽通体温软
珍视每一片羽毛的和平
河流坦荡、开阔,波光粼粼
世界向上向好
阴沉的一面深藏
像喉咙
暗暗吞咽
每个人都赢过
最终输给光阴
骰子各不同
赌盘上滚动
出老千必有其神
大小、单双、红黑
一把骰子就能决定命运
只剩一张底牌
星星在天空巨大的轮盘滚动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