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成为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曲然 
 
 
1 
 
这是一座大山。大到 
古瑶人藏身在此刀耕火种了两千多年, 
才被朝廷盯上。大到 
如果不是时代发出命运的召唤, 
谁也走不出来。 
可是,也很小。小到 
朝廷发兵征伐时,连一支箭也挡不住, 
支支直射瑶人安居乐业的心。 
小到我离开了近五十年后, 
才从瑶胞寻找失落了六百多年古老家园的诉说里 
得知她的名字叫龙窖山。那是 
古瑶人最早的千家峒。 
而我只记得她的另一个名字:药姑山。 
那是我的老家。 
 
2 
 
一座山有两个名字, 
源于两个一厢情愿删不去的传说。 
相传,洞庭湖有个作恶多端的龙太子 
被天庭捉住锁在大山深处的地窖里,悔恨的泪水 
破石而出,形成老龙潭四级连跌的飞瀑, 
如雷贯耳地告诫人们要改恶从善。因此 
这山就叫龙窖山。 
而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 
相传,在那孽龙为害的垃圾时间里, 
三位仙女下凡。在山上遍种草药, 
在三仙坦设庐,问诊施药,救苦救难。 
人们亲切地把她们称作药姑。 
李时珍来山上采药时,便叫这座山为药姑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一直希望 
药姑山的传说真有其事。 
 
3 
 
没有见到过药姑。她们也许的确来过, 
但天下太平后就回到了天上。 
而药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和黄连。” 
其实,这两种药也有,只是 
全被这里的人吃尽了,吃进了心里。 
官兵没来时,吃的是甜美的甘草。不管是龙窖山 
还是叫药姑山,那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花源。 
而官兵一到,吃下的便是比胆汁还苦的黄连。 
古瑶人被迫丢下千年的石洞、石窝、石屋、 
石桥、石道、石井、石巷、石寨、石堡,还有石庙和石塚, 
从箭赶山,从别离埂,从牛洗井,从烂船坡, 
从一路杀来的刀光血影里,纷纷逃离自己的家园。 
一走,就是几百上千年…… 
 
4 
 
可怜那老弱病残,被捉住摁回到山里, 
继续刀耕火种地过着日子。好歹 
又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什么都忘记了, 
只不敢忘记什么都必须上缴。 
采制的茶叶要上缴,采伐的树木要上缴, 
编制的竹器、晒垫要上缴,哪怕是 
在悬崖峭壁上采摘到的一粒一粒山苍子也要上缴, 
养大的肥猪眼睁睁地就被赶走了…… 
年幼的我,每天按照队里的统一分派 
砍过树,烧过荒,造过梯田,种过红薯,饿过饭。 
捂着咕咕直叫的肚子,搏命地跟在大人们身后干活, 
仍然被呵斥:“还不麻利点,长大了咬石头吃?”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比古瑶人,不知退化了多少。 
除了知道石头不能吃,没有用石头做过任何事情, 
哪怕是砌一个像样的麻石护坡。而对古瑶人留下的那么多遗石旧址, 
更是视而不见。 
 
5 
 
真是千年等一回。 
终于有一天,大山也听到了时代呼唤。 
我乘上命运的春风离开了大山,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年轻人也都纷纷离开了, 
实在走不动了的也都陆陆续续搬下了山。 
而已经离开六百多年,在他乡找到了新家园的瑶胞们 
又找回来了。带着思念,带着眷恋,带着向往, 
他们回来寻找失去多时的精神家园。那些在山里 
默默守望了几百上千年的石头,还保存着先人的余温, 
还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还坚守着祖祖辈辈的信念, 
在风吹雨打里,尽可能地保留好一个个标记, 
等待自己的子孙们来寻找梦中的那个家园。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家。 
在闹市的商店里买了一块他乡的石头,请人 
刻了一方印:药姑山人。 
可惜在生计奔波中弄丢了,怎么也找不到了。 
而今,作为瑶人千家峒的龙窖山,早已作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 
吸引了远远近近的人前来寻访 
古瑶人的神秘足迹。而作为我老家的药姑山,就这样 
成为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2025年4月于歌笛湖畔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