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记忆的碎片构建的生命挽歌
——浅评鲁西西的《哭泣之歌》一诗
◎江苏哑石
鲁西西的《哭泣之歌》这首诗让人读之眼前一亮,诗人将记忆的碎片以“还在”和“没有了”形成内在冲突,再加上排比修辞手法的助推,极大地增强了本首诗在情感上的张力和感染力。详言之,主要体现在于诗歌的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等方面。
一、诗歌的结构安排巧妙而缜密
全诗分别从语言(声音)、物质、情感三个层面,以递进式排比进行展开。首句的“你说的话还在,/但嘴唇没有了”,是以“话语仍在,但肉体已无”在语言(声音)层面形成冲突,表述别致而抓人;二、三两节,通过对衣物、鞋这些日常物品的具象化描写,从物质层面的矛盾冲突切入,以“物品尚在/身体缺位”的对比,反衬出失去亲人之后的空洞感。这些日常物品既是亲人曾经真实存在于人世的证明,也是寄寓了诗人情感的承载物;第四节则从情感层面,从个体记忆转向与群体对照,再次用“有”与“无”的尖锐对立,将个人悲痛推向普世性的生命失落。这几节层层递进,失亲之痛的情感也在递进中暗自蓄积。即便是诗题,将“哭泣”与“歌”矛盾并置,也可以看出诗人在本首诗歌结构上的用心安排。
二、表达方式丰富而有效
一是重复句式配合层级化的意象递进的表达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每一次“没有了”的叠加,都犹如情感的重锤敲击在读者心上,有力地强化了情感上的感染力; 二是借助“遗物”的视角,以“存在”写“不存在”的逆向抒情,使平凡意象产生了陌生化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是巧妙的留白艺术,全诗除诗题外,未出现任何怀亲诗习见的“哭泣”二字,却能让读者在语言的缝隙中感受到处处有泪光闪闪的痕迹。可谓是语言留白处,泪水汹涌地。
三、语言的克制与隐忍
诗之前三节均是以省俭的陈述铺陈细节,克制而隐忍,直至末节“没有了,没有了”的重复,才让蓄积的情绪爆发。这种“先抑后扬”的节奏,让本首诗的情感张力在隐忍和克制中抵达顶峰。
故,就本首诗整体而言,诗人将记忆的碎片通过打破常规的陌生化处理,让“不存在”的母亲于“存在”的意象中获得了永生。是的,无论亲人,还是其他,很多人与物我们终将失去,但爱与记忆可以超越肉体的界限,在语言中永恒回响。
附:
哭泣之歌
◎鲁西西(北京)
你说的话还在,
但嘴唇没有了。
你穿的衣服还在,
但身体没有了。
你穿的鞋,
有脚伸进、伸出的印痕,
但脚没有了。
没有了,没有了,
当我从远处回家,
别人的母亲还在,
我的母亲没有了。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