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回忆太多,交给那些失眠的夜晚
       ——读亦寒的作品《鹞儿岩小记》
文:余光之瞳(江苏)

      《鹞儿岩小记》是诗人亦寒最新诗集《回到鹞儿岩》中的一首,鹞儿岩是诗人家乡后山的一处地名,它庇护着山下的人,代表了一方水土和人情风俗。诗集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和凝视,鹞儿岩是怀乡的一个符号。
       我祖父他叫于南轩/我从没见过他/只发现一座坟墓……小时候/我父亲提到他/就像提到一个埋头写字的囚犯/他浇水、喂金鱼 劈柴、读《论语》 ……/最后饿死在自己的甘薯地里/当他们死去时/没有人在那儿(于坚《祭祖》)。
        诗人亦寒的感受和于坚相似,浪迹天涯的人看似无家,或许能在远方觅到一方精神的家园;而有家可归的人此刻却感悟到灵魂无家可归的煎熬。悄悄走散正说明了送别归来的人们心事的沉郁(于坚语)。如果鸟瞰下去/眼前群山环抱中孤独的房屋/如同空洞的墓穴……途经田地里燃尽的火堆越来越多/像耸立的墓堆《鹞儿岩小记》。       
        亦寒诗集中含泪送走了亲人,《番茄园》是写给爷爷的,《青菜》是写给奶奶的。他们是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用情至深,让人感叹。
        诗集《回到鹞儿岩》后记中说:诗歌的起点是个体感受、生命体验和真实情感,诗歌往往是从身边的熟悉之物开始的,进而再辐射到更广的精神视域,鹞儿岩、番茄园、青菜都是生活里耳熟能详的事物,也是怀乡的一个个符号。亦寒说:诗歌无法脱离生活本身,生活的改变使得诗歌语言原有的秩序也会有所改变,它也会影响我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固有认知,比如生命的渺小性和死亡的沉重性。
       于坚认为:一直以来,受西方智性诗歌的影响,诗歌有知识化、观念化的趋向,诗歌丧失了存在的故乡,“生活在了别处”,这些可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诗人的较多犯的问题。诗歌应该招魂,重返途中。诗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下面,呈现诗歌语言的肉身化存在。于坚指出:重返途中,是说诗歌的语感来自生命和日常,是“对人生的日常经验世界中被知识遮蔽着的诗性的澄明”,新诗应该是在家的,新诗应该返回这个故乡。九零后诗评家陈辉强调:诗应该与生活同构,拒绝智性写作的神话,读者接受层来说,亦寒的诗歌可能仍为一次性的。其对生活的同构型书写仅为洞见,而不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对存在的敞开。
       亦寒:《回到鹞儿岩》主要收录的也是诗人2020 年至今的作品,他认为自己2020年后的诗歌才开始逐渐成型,因此疫情之年也是他诗歌写作的转折之年。
       离开前/夏日的燥热正逼近村庄的肺部/晚上我梦见自己肺热/梦见离开村子时/没有一双手试图拉住我(《鹞儿岩小记》)。这意味着使整个社群不胜负荷的众多事件,被一位诗人感知到,并使他以最个人的方式受触动。如此一来诗歌便不再是疏离的(切斯瓦夫·米沃什)。
       霍俊明说:“现实感”和“个人化的现实想象力”来自于共时性的诗人对生存、命运、社会以及历史的综合性观照,这种观照方式除了与时代和现实具有深度关联之外也延展到历史烟云的深处。亦寒感到:时至今日,疫情仍在反复,依旧给我们正常的生活带来潜在的焦虑和恐慌。
       弗罗斯特常常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常常蕴涵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亦寒诗歌和弗罗斯特一样,诗歌写得明朗。尽管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夜里的花和石头与我默契相识/它们是村庄派遣而来的耳朵和眼睛(亦寒《黑夜颂》),亦寒说:熟人并不是和我熟的人,大多数是和爷爷熟的人,和大爸熟的人,我只是那个传承这份熟悉的人,它太珍贵了,我只有回到这里,通过诗集把这些记录下来,才会拥有这份感觉。
        黑塞说:人人都背负着诞生之时的残余,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诗集中亦寒也将“老鼠”、“野猫”、“蚯蚓”等乡间动物归为我写作的素材,开始尝试与生活相近维度的同构型写作。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向人投出的一掷。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
       每到秋天/稗子和稻子相继倒下/没有人知道/我沿着泥泞的石梯路向上攀爬/那是冒险,也是命运/忐忑的是并非每一天/鹞儿岩的怀抱中都有人出生。在鹞儿岩更多的是记忆,米沃什说希望诸位原谅我在此像揭伤疤般披露我的记忆。这个题材和我对“现实”一词的探索,并非毫无关系。没有一种记忆比受创伤的记忆还要深刻。
       米沃什:我希望借此来保持这样一个理想的形象:身为一名诗人,我若想要博得声名的话,也只愿扬名于我出生的村落,通过诗集让我们记住了鹞儿岩和它周边的一切。

注:亦寒,本名邓靓,生于 1996 年,四川南充人,现居成都。曾获第 35 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奖,有作品发表于《诗歌月刊》《草堂》《星星》《四川诗人》等刊物,入选《 2 0 1 9 四川诗歌年鉴》《青年诗歌年鉴(2022 年卷)》等选本。

附:
鹞儿岩小记
文/亦寒

静默。烟囱再次冒出白烟
我们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这个特别的傍晚,火烧云在山顶猛烈燃烧
越野车从山脊上驶过,穿过火的笼罩

鹞儿岩的背后是峡谷,总有成群的鸟类
不断飞过陡峭的悬崖
它们中的少数,在这里筑巢
更多的是逃到山的另一面
为了攫取‌更高的白云,再也没有飞回来

我曾惊叹过什么呢?落日的宏大与壮丽
精湛的凿石术,庙宇里众神栩栩如生
每到秋天,稗子和稻子相继倒下
没有人知道,我沿着泥泞的石梯路向上攀爬

那是冒险,也是命运。忐忑的是
并非每一天,鹞儿岩的怀抱中都有人出生
但一定有事物逝去。如果鸟瞰下去
眼前群山环抱中孤独的房屋
如同空洞的墓穴

离开前,夏日的燥热正逼近村庄的肺部
晚上我梦见自己肺热,梦见
离开村子时,没有一双手试图拉住我
而途经田地里燃尽的火堆越来越多
像耸立的墓堆

2022.06

*鹞儿岩:家乡后山地名。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