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内心的重量——隐匿于沉默的恐惧与张力之中
——浅评杨超群诗歌《有些事物我们害怕提及》

刘合军

        
与诗人杨超群先生相识已久,首先是通过网络和微信,并在互动中彼此更进一步地加深了了解,由于同龄的关系,而又有一种文学与诗歌爱好的情结,其兴趣与相互关注的时代就有了一定共识或叫融合,以后自然会走得近一些。尤其在去年夏时,他以满怀热情地组织了一场极其隆重盛大的《蓝墨水诗歌节》记忆深刻,并赞赏他为当代诗歌所作出的贡献。
        
今天又一次收到他的新著《路一直在给天空写信》一眼触到这个标题就从内心发出震撼,他含盖于诗人的意象与情感投递,——天空是遥远的,世界是遥远的,灵魂一直在路上……我们探讨诗歌,就必须让诗歌中的语言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人海德格尔说:“探讨”在此首先意味着:指示位置;然后意味着:留意位置。这两者——指示位置和留意位置——乃是探讨的准备步骤。每个伟大的诗人都只于一首独一的诗来作诗。衡量其伟大的标准乃在于诗人在何种程度上致力于这种独一性,从而能够把他的诗意道说纯粹地保持在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诗人笔下的路与天空。
        
打开首页,我读到了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刘创先生的序言,给本诗集一个非常到位的评语和指向,“紧密关联民族精神和社会环境与时代风尚……”“作品围绕历史、自然、生活、情感等多个维度展开,诗人凭借敏锐的感知与独特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元且深邃的世界。”诗人艾略特说,诗有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诗人对自己说话的声音——或者是不对任何人说话时的声音。第二种是诗人对听众——不论是多是少——说话时的声音。第三种是当诗人试图创造一个用韵文说话的戏剧人物时诗人自己的声音;这时他说的不是他本人会说的,而是他在两个虚构人物可能的对话限度内说的话。诗人杨超群是一个不为舞台写诗和为阅读或背诵写诗,而是在过程和结果寻找灵魂与语言的相异。
       
《路一直在给天空写信》是作者近20年的诗作,约267首,每一首都值得细读,因诗是灵魂的永恒、是超感知的钥匙、是大地通向天空之路。但因诗缘,且取《有些事物我们害怕提及》和大家共赏读:这首诗以隐喻和意象的堆叠,勾勒出一种欲言又止的集体心理困境,核心指向那些被刻意回避的、具有毁灭性分量的存在。  诗人以"狼的眼睛""罗盘""刷子白了"这些非常规比喻暗示被扭曲的认知(自然被异化为威胁,方向工具成为束缚,洁净行为本身被反噬),为后文的"沉默"铺垫压抑基调。  "石头自我点火""互相敲击"**:展现徒劳的抗争,既无法照亮他人,也无法唤醒世界,暗示交流的失效。 
       
 "路一直在给天空"最耐人寻味的收束——"给"字可是"割"的谐音双关,既表达单向的、无回应的奉献(如西西弗斯式的永恒徒劳),又暗指路径对自由的隐秘伤害。  从“谈了很多”到“后来谈到沉默”,对话从喧嚣走向停滞。“石头自己给自己点火”“互相敲击却没度化天地”,既像人与世界的碰撞,也像人际间的交流:努力互动,却无法真正理解或改变什么。最终点出核心——“有些事物未曾提及,我们害怕立刻支离破碎”。那些不敢说出口的,或许是脆弱的真相、深层的情感,一旦触碰,现存的平衡就会崩塌。而“路一直在给天空”则以一种空旷的画面收尾,留下一种持续的、无声的张力,仿佛所有未说出口的都消散在天地间,只剩沉默在延续。
        
整首诗以克制的语言,将难以名状的恐惧与疏离,藏在碎片化的意象和对话的轨迹里,余味带着淡淡的怅惘。因为语言的无能,所有谈论都绕开真正危险的核心,如同用诗意意象织成回避的网。沉默的暴力:未言明之物比谈论的一切更具破坏性,它让群体在心照不宣中维持脆弱的平衡。和充诉世事的荒诞来揭示人类困境——即使知道前行是虚空中的自我消耗,仍不得不持续这场"给予/割裂"的仪式。 
        
这首诗的张力在于:用优美的意象罗列暴露出思想的禁锢,语言越是丰沛,越反衬出沉默领域的巨大黑洞。从简短的诗句中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的灵魂是大地的异乡者,唯有——天空可以栖居。

附:
有些事物我们害怕提及

杨超群


我们谈了很多
比如夏夜的星星是狼的眼睛
罗盘就像一只不能放飞的风筝
而鞋子没有洗白刷子倒先白了

石头仍坚持自己给自己点火
我们互相敲击,没有度化天地

后来谈到沉默
谈到无以为继
其实我们都明白
有些事物未曾提及
我们害怕立刻支离破碎
路一直在给天空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