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不与风暴讨论得失”*
——贾浅浅诗歌简论

张作梗


当下诗坛强大的“因循守旧”势力正在将本已促狭的诗歌写作领域划分出越来越多的“雷区”。道德偏至论、诗歌标准的固化或矮化、题材上的坚壁清野……,仿佛一条条无形的门禁,将众多诗歌写作者驱赶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安全地带”,酬唱应和,岁月静好。事实上,在最初的几篇评述贾浅浅诗歌创作的文章中,就有评论者抱持有某种艺术沙文主义的“偏见”,对贾诗予以或显或晦的抨击。这种见树不见林的粗鄙文风,当然不值一提。但它提醒我们,文学批评领域里的生态环境亟需革故鼎新。那种挥“大棒”当“理论”的做法,早已为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所唾弃。

其实,只要粗略梳理一下这几年贾浅浅诗歌写作的脉络,我们就可发现,她走的是同一条古今诗人都走过的——亦即从“自发”写作过渡到“自觉”写作的——路。只有看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窥见她隐秘的写作“走向”。有论者将她不同阶段写出的作品混为一谈,甚至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因果之律”,这无疑只会增加他们“结论”的荒谬。一个富有洞见的评论家,不光能读出一个诗人当下的“写作整体面貌”(也就是创造力的层次感),还能预见到他(她)未来的写作潜力。贾浅浅是那种在写作内部不断的变向调整中走向愈来愈丰富的诗人。当我们拿她早期的《鹅卵石》:

我对着梦吹了口气
夜晚就黑了
它慵懒地沉入了水底
成为一颗黑色的鹅卵石
在无人踏入的山谷中
望着漫天的星星

与她晚近的《没有名字的我,没有未来的他》:

在褴褛的风里,在
仿制的光中。
我和他,孕出迷乱的云朵。
什么声音会将我们
输送到水流?
时间倒退,
视线冰凉,
哪里都是必须穿过的生活,哪里
也都不是,我们最好就是
漫不经心。

比照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心境的摹写上,她沿袭的是同一条“托物言志”的古老路子。但在摹写的方式上,或者说言说的姿态上,她晚近的作品更趋多姿多彩,也富含更多的歧义性和阅读空间。也就是说,这种不变中的变化并非只是单一的线性“积累”,而是语义在自我内部的分蘖和繁殖。一个诗人,他(她)当然需要经验的世界来为他(她)的作品添砖加瓦,但作品的丰富性最主要倚靠的还是诗人对于诸事万物命名的能力。

艺术的本性是敞向大众的,但在创造艺术的“这个人”这儿,它却(必须)无限地朝向“自我”。也就是说,当一件艺术品尚未完成之前,它必须拥抱并尽可能最贪婪地吮吸创造者的血液,直到血液化为这艺术品的主要材质。贾浅浅显然洞悉此奥秘。在对诗歌的处理上,她从来没有被巨大的“事物”诱拐和罩住,从而失去自己的视角和感知力。她把一切奔赴到心里的或急或缓的“感觉”都纳入到“自我”认知的范畴内,再依据自己对其独自生成的体验,或隐秘或公开地一行一行锻铸为诗。这种忠实于“内心需求”的诗写,既是对艺术至高原则的尊重,更是一个诗人诚实的表现。

基于这种执意探求“艺术真相”的“诚实”,贾浅浅在她的一篇题为《我的时间轴》的随笔中说,“人们形容时间,总是把它放在岁月里、空间里、故事里。而我却更愿意把它放在眼睛里、嘴巴里、身体里和生命里。如果我的身体是座庙,我愿意日日供奉它。”她接着又说,“我如果是敦煌壁画中的一位飞仙,那时间就是我面前悠悠的一炷香。我看着它腾空而起,轻盈飘摇,……忽而又被清风吹乱,化作一朵莲花在我面前散开、消失。”这些文字透露出两种相反相成、彼此支撑的信念,或可为我们找到打开她的诗歌之门的钥匙,1)始于对时间的恐惧渴望用身体化解,因为唯有身体,可以承载和涵纳世间所有的不幸和苦难,2)对虚无最有效的抵制是融入虚无之中,就像把时间放在眼睛里、嘴巴里,然后让其漫出大脑,变成我们面前的一炷香,——哪怕它最终会散开、消失。

某种富含时间之不可承受之轻的思考,就这样沉重地构筑出了她近年来的许多诗作。尤其在她的Z小姐系列作品里,时间几乎等同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盛衰荣枯。那里面的时间是他人的,也是我们的;是肉体的,也是灵魂的;是表象的,更是本质的。时间通过一个特定之人的平凡遭遇,像一束隐秘的光,被输送到我们眼中——

为了修剪出好看的伞型,红叶石楠
学会了用锐角思考问题

喜鹊在栾树上挑拣果籽
多云的下午逐渐衰老

Z小姐想,是我自己骑上这匹马的
我不容许他人来牵着我的缰绳
在没有星光闭合的夜晚,把我拽入
他梦境的入岔口

朝5:56分的胸口,Z小姐喷出
烟圈一样的小说
上面写道:山楂丛发青了
马牵着我,走过众多房间的山谷
那山谷一直蜿蜒到冬天深处

通过街道旁黑乎乎的围观人群
光芒在他们的黄铜头盔上不停地嬉戏跳跃
——贾浅浅:《Z小姐牵着马》

诗里心有不甘雄心犹存的Z小姐,不就这样轻易地从主动的“我骑着马”转换到“马牵着我”的被动角色了吗?这是对时间的归顺,更是对时间的嘲讽。因为当我们默认一个事物对我们的公开“否定”,我们就会找到并具备一种反向过来否定它的力量。因此,在《安娜·卡列尼娜》一诗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种形象的Z小姐——

……
那时她在讲授外国文学
她把《安娜·卡列尼娜》借给一个女生看
给她写短信
使她心中燃起一生只有一回的烈火
只是那火焰没有热量
只有金红色的火苗,摇曳在
Z小姐的四周

那个女生躺在Z小姐的怀里
有了玫瑰花瓣的颜色
那时的她不抽烟不喝酒
有天鹅般的长颈,总是涂鲜红的指甲

她们的快乐惊扰了蕨草
踩坏了天麻
……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正是人的这种多面性,构成了诗人文本的丰富性。在这首诗里,当被否定的时间像一层金箔,装饰了Z小姐的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知识女性形象。我不敢肯定“她们的快乐”是否涉足了另外一个一直被所谓的“道德”无情谴责的“禁区”,但我感知到长期以来某种“女性压抑”被畅快释放的震颤。

可以说,感知和感知方式之间形成的“审美阴影”(一个非理性的意识夹角),已然成为贾浅浅诗歌最惹人注目的部分。她总是把“认知”兑换为秘密的“个人心理行为”,然后,在“理性”的烛照和牵引下,去发现并找到被日常生活遮蔽的那“诗意”的成分。换一句话说,她的诗写经验来自于“个人意识”的彻底苏醒,亦即从对外界的被动“搜掠”回到对“内心生活”的安排、勘察和拷问之中来。在她那儿,现实非特是一面镜子,而且是镜子催生的(镜里面的)万事万物。通过潜意识的捕捉,她把现实中符合“诗的要求”的部分用“智性”的镊子给夹出来,尔后小心翼翼地放诸到一首具体的诗中,以便某些时刻的“现实”总是能成为诗的在场者和见证者。她的感觉上的判断是如此清晰和准确,以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按在白纸上的心跳的“手钤”。

她的Z小姐系列是这样。她的更具雄心和写作野心的J先生系列更是如此。尤其在晚近的那些J先生系列篇什中,贾浅浅摒弃了那种“画像”式的外在描摹(她曾经为此修炼多时,功力淋漓),仿佛一匹突然挣脱惯性的马,她把她的力从身体内部拔出来,扔到奔跑的万事万物上,藉此得以重新掌握了她驰骋的原野和方向。她的《J先生求缺记》写得开阔跌宕,气象不凡,笔底犹似裹挟着雷霆之力——

……
戊子年救了J先生。他心里明白
风再大,总有定的时候。
《秦腔》换成了大红封面,带盖头的新娘一般
出现在醒目的正堂。
有人替J先生拍手叫好,他那有年头的脸上
看不出表情。待众人讪讪要走
他慢吞吞吐出一句话来:
站在瀑布下,永远用碗接不了水。

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和长期的耳濡目染,贾浅浅的审美思维从一开始写作,就表现为一种“水漫四野”的开放态势。她的超强吸纳力倚靠这种漫溢的“开放”,极大拓展了她的艺术创造力。这是一种彼此吞吐、能量转换的维新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机制的激发里,她才能经常从“J先生”身上,窥见并挖掘出某种凛冽又不乏温暖的“人性”,来接应我们尘俗众生共有的“宿命”。这首《J先生求缺记》是整个系列的一个缩影,也是她的写作的一次浴火涅槃。因为在随后的《3月27日J先生生日》里,我们将看到一个更为豁达、入世、随缘、得道的J先生——

……
66岁之后的J先生,头发更加稀疏
他还会回乡祭祖,依然开会,吸烟
写稿子。仍将自己置于烦恼树下,蹭痒痒
在热闹叵测的人流中,打瞌睡

唯有那清明的笔,冷眼旁观
用整个秦岭的苍茫抵挡所有风的棱角

他相信轮回,拼尽气力让自己圆满
他要对这一世负责,哪怕与锋利而狭窄的
刀子,狭路相逢

世上的一切最怕和解。J先生说过
想要长寿、安乐的法门只有一个
那就是:做好事。
转化一切苦厄为蜜糖

他在“耸瞻震旦”的大堂写道

经历并非只予人以“洞悉”命运的能力,不,在无量数的“未知”里,它还是我们理解“无常”的密钥。因此,“耸瞻震旦”四字在这儿才具有了一种“万物释然”的禅味。在所有写出或未写出的J先生系列中,贾浅浅绝非只是在为J先生作一部公开的诗传,在我看来,她的写作意图应该比之浩大许多。尽管截止目前,对于J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她的写作姿态始终是仰望的,没有一点更改的迹象,但我相信,当时间将她的眼光拉到平视的时候,她一定会看到J先生更丰富也许更神秘的影像。

当然,在这两个系列的写作之间和之外,贾浅浅也创作出了数量不多但质地优秀的不同题材的小长诗和短制。诗人的修炼期和发轫期总是如此难以分辨,彼此嵌合,以致评论家们总是滞后于他们发现的“惊喜”。但是,诗人从来都是自我分辨并纠结、修正自身成长的孩子,眼见外界的风景像一次意外的顿悟或认知,扑入体内,参与到灵肉的成长中,他们才不会去理会外人的言说呢。这也就是这些年来,贾浅浅为什么只身逃离开当下艺术总是在盲目地“实验”、“自我狂欢”的语境,一直默默地走在一条“建构内心诗歌秩序”路上的原因。

她从不追赶诗歌潮流,更不盲目依附于任何名人和圈子。她的诗歌是安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安闲的;她把一切外界的浮躁调低到听不见的欲望之下,以期喧嚣只能成为花费不多的思考的成本。然而,她不是那种大批量写作的诗人,她谨慎地写下一个诗行,常常困惑于下一行该怎样落笔和发展。她多数的短诗都可以为此举证。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难产的“孩子”,都要让她饱受“分娩”之苦。这就形成了她的诗歌带有绝句般夯实、写生般简练的风格。“不说出是困难的,然而说出更困难”(庞十九贝语)。贾浅浅就这样在“说出”与“不说出”间慢慢走着,至于到底能够走到哪儿,她从不关注。

说到底,诗歌在情感诉求上应该而且最终是缓解我们生活/成长的焦虑;它与他人和发表无关。在我看来,诗歌中的诗绪尽可“发散”,但诗思必须“集中”,如此,诗歌才会“形散而意不散”。

她在一首题为《我的“的”》的诗中小心翼翼地宣称——

在我的诗里
那些靠近动词的“地”
像是从热带雨林爬出的瘴气
会催眠每一个刚爬上枝头的词语
我必须趁着暮晚,将它拔去
换成月光下好看的“的”
让它的洁白
变成一窝可爱的小兔
窜入我的每行文字里

这种宣称不光有着对于“词语”去弊的意义,更含有对心灵同等“去弊”的企图。唯有远离喧嚣和大众,才能听见“黄金在天空舞蹈”,看见“地”和“的”的本质区别。而从古老的用法中,神奇地发现这种细微的现代“区别”,无疑是缪斯对贾浅浅的一次奖赏。
在另外一首题为《旧影集》的短诗中,她脱去回忆蒙尘的衣饰,几乎用一种魅惑女巫的口吻说——

幸福的人都能看见星星,看见我
谁到我跟前
谁就能
绽放

我不会把这种对于自己自信的“定位”归入滥觞的“女性主义”觉醒的范畴,更不会夸大它的“主观生像”能力,但它的这种“万物归于我”的写作姿态,无疑是对于当下媚俗写作的一种嘲讽和反拔。

是的,写作就是一个人的战争;就是在词语的石头上,雕刻自己呼吸的自画像。正如她在她的小长诗《贾湖骨笛》所说,“八千年后,从我的左腿骨外侧/人们小心翼翼的挪走一长一短/两根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他们是一雌一雄”。时间可以湮没一切,但不死的骨笛,依然会在多年后,吹出我们曾经活过的声音。

然而,一个显在的事实是,当贾浅浅背负着所有那些童年、少女时期的经验,像一头慌张的麋鹿,闯进成年的人群和评论家中间去的时候,她的“身体的庙”里,无疑也会涌进更多的香客和看客。这时,双向流动的选择就会打破庙里的“安静”,而那些尘世的烦恼和着种种欲望,也将像一场更大的洗礼一样,降落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写作的宿命就在这里:她又会从头遇到写作的焦虑和困惑,以及评论界那些改头换面的挑剔……

诗歌在别处?也许吧。假如“别处”正是这样一个所在——既保存着过去,又烛照出未来——而且,同时涵纳着“此刻”:“此刻”的“人”作为不朽之物对时间构成的整体威胁。它是一个幻想的真实存在之地吗?嗯,也许吧。
贾浅浅着力寻找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神奇的“别处”。她用诗句判断方向,而以诗所含括的可能的“意义触须”打探着所有能够抵达这个“别处”的路径。很难说她找到了(也许终其一生都在找寻途中),但她不折不挠的努力为她的寻找留下了可资呈贡灵魂密码的文本。她的寻找是全方位的,从哲学、宗教,到地域性文化遗存,以及现代文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挤兑,都在其文本中或隐或显地留存了履迹。也许,她的这些履迹因为藏在“别处”,尚未为人所知,但随着她的“寻找”艺术半径的范围扩大,一定会吸引愈来愈多的人的关注。因此,说她的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史,我们会赞同,说她的诗是一个鲜活生命的摹本,我们更会心领神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引自贾浅浅诗作《树》里的诗句。

2025-7-14 三稿于扬州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