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窗外闪过的自己的脸
——解构与重构视域下叶云超诗集《窗外闪过那人的脸》的诗学实践
蒋红平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广阔领域中,叶云超的诗集《窗外闪过那人的脸》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先锋性的文本形态与深邃的思想内核,在诗坛散发着别样的光芒。笔者关注叶云超的诗歌创作始于近两年,初次见面是2023年10月在安陆白兆山的文学培训、采风活动。近期获赠其新诗集《窗外闪过那人的脸》,得以系统地深入探索其诗歌世界的奥秘。
当读者接触一部文学作品时,通常会遵循本雅明所指出的“接受惯例”,优先翻阅序言、后记等副文本,这些文字往往承载着作者创作意图的阐释框架与作品的背景信息,构成读者理解文本的先在图式。而目录作为作品的结构图谱,其编排逻辑暗示着内容的分类体系与主题脉络。然而,《窗外闪过那人的脸》却呈现出对传统出版范式的挑战:无序言的文本设置消解了外部阐释的权威性,四个以单篇诗作命名的小辑——“自动扶梯”“离别之诗”“旅行者”“铁桥”,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目录结构,形成德勒兹所说的"块茎状"文本网络。这种非常规编排并非形式上的刻意求新,而是通过现象学的悬置手法,迫使读者直接面对诗歌语言本身,在能指的自由滑动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图谱。诗集标题所隐喻的“窗外闪过的脸”,在拉康镜像理论的观照下,可视为作者自我认知的碎片化投射——那既是生活洪流中匆匆一瞥的瞬间影像,亦是主体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不断重构的镜像存在。
从存在主义诗学的角度审视,诗集开篇的《自动扶梯》堪称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本诗通过现象学还原,将日常场景中的自动扶梯转化为海德格尔“常人”状态的象征载体。诗中“家庭主妇、老头、心事重重的中年人”等群像,构成了技术理性支配下的同质化生存图景,他们如同鲍德里亚笔下的“消费符号”,在自动扶梯的机械运转中丧失了存在的本真性。而“苦役的齿轮”这一意象,不仅延续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更揭示出当代人在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上的生存焦虑。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社会的技术装置不仅塑造着物理空间,更重构着人类的生命体验——个体在机械运转的韵律中,逐渐异化为系统的零部件,在永无止境的循环中消耗生命能量。这种对现代性困境的诗性揭示,使诗歌超越了个人化抒情的范畴,升华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哲学叩问。
在语言策略层面,叶云超的诗歌实践展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以《蚯蚓》为例,诗人通过德里达式的解构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转化为存在反思的契机。铁锹斩断蚯蚓的瞬间,在诗性语言的作用下发生语义裂变:蚯蚓的断裂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创伤,更隐喻着主体自我认知的断裂;而“收入囊中的影子”则暗合拉康镜像理论中自我与他者的分裂时刻。这种通过日常经验的陌生化处理实现的意义重构,印证了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在《鸽子》中,脂肪瘤向鸽蛋的意象转换,更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语言实验,它打破了现实逻辑的桎梏,通过诗性隐喻实现了巴什拉所说的“物质想象”,将医学意义上的病理特征升华为生命超越性的象征。
叶云超是一位脚踏大地又仰望星空的诗人,他对自然、时空、生命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与思索。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良现象,他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胸怀。在《鸽子》一诗中,作者以臆想的语言和后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手法,表达出豁达的生活态度。他将体内的脂肪瘤想象成上天埋下的鸽蛋,“也许,当我弥留之际/会有一只白鸽,破壳而去/飞向蓝天”,这种独特的想象在现实中拓展出非单纯的现实存在,继而在非现实中让生活的现实得以构建。他似乎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生命的密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为真实和富有意义。
而在《旧货市场》中,“曾经满满一柜子书/压得它喘不过气/现在,像个卸掉重担的人/内心也空空荡荡”,作者将书柜与人进行类比,传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即人何尝又不是一张旧书柜,该卸下的要卸下,该放弃的要放弃。这与本小辑的标题“自动扶梯”相呼应,时光有着自己不可改变的前行轨迹,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镜像,从而实现与世界、与时光、与自己的和解。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担当和情怀得以突显,尤其是在亲情方面。
在情感表达维度,诗集“离别之诗”小辑构建起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抒情结构。《离别之诗》中妻儿的泪水与婴儿的寒战,将个人离别经验置于家庭伦理的场域中,使抒情主体从单一的自我叙事转化为多元主体间的情感对话。这种叙事策略消解了浪漫主义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中心地位,代之以主体间性的情感网络。而在《墓园》中,“大理石碑如同接站牌”的超现实意象,通过罗兰·巴特所说的“刺点”(punctum)效应,打破了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诗人以想象性对话重构逝者的存在,使墓园从单纯的哀悼场所转化为生命意义的生成空间,这与伊格尔顿“死亡是生命意义来源”的哲学论断形成深刻共鸣。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为深厚和持久的部分,它所蕴含的无穷力量和博大胸怀源于家的概念。在《离别之诗》中,作者细腻地还原了离别的现场。“我背起行囊/正准备出门,你说:/亲下娃再走嘛/待我回头时,你敞着怀/宝宝依在你怀里/闭着眼睛吃奶/他才三个月大,哪管我走还是留/但你眼角滑下无声的泪水/恰好滴在他的小脸蛋上/我的小宝贝,顿时/皱着眉,轻轻打了个寒战/他才三个月大,无意预测/我旅途的风霜”,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无奈和伤感的离别场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将离别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离别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身体上的离开,它代表了生活中太多的无奈,是对各类离愁之苦的具体化与镜像影射。在“离别之诗”这一辑中,除了自己远行与父母妻儿的道别,还包括送长大后的孩子远走他乡的道别,以及送父母长辈离开后的怀念。
在空间书写方面,“旅行者”与“铁桥”两个小辑展现出独特的生态诗学意识。《旅行者》中“湖心岛的竹林”与“刻字的游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理想空间,后者则暗喻消费主义时代对自然的符号化掠夺。这种空间二元对立,折射出列斐伏尔所言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的运作。游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经历,正如古人所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诗人需要与自然亲近,与人群接触。离群索居更适合修行之人,而诗人应该游历于天地之间,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达到与群山臻于物我同一的意境,实现物我统一,达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
在《旅行者》一诗中,“湖心岛的竹林里/一条小径沿山势蜿蜓/能来这里散步是我的福分/陪伴我的爱人老了/陪伴我们的岁月依然年轻/竹影摇疏,鸟鸣婉转/湖面吹来凉爽的风/这时,我看见几个人/围住一根竹子在刻字/无非是:某某到此一游/我不认为他们是效仿古人/在石壁上题诗/我们的背包里只有面包和水/只有一本契诃夫/我和爱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就离开了/这些带刀旅行的人”,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外出游玩、采风的所思所感。诗人与妻子展现出浪漫的情怀,尽管“我们”都已老去,但“我们”的岁月依然年轻。诗人所看到的、所感悟的以及所做的一切都与普通游人不同,他用与大自然相融合、与万物相和解的精神情感与信仰去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焦躁与忧虑。诗歌在现实主义的理想与浪漫主义情怀的交织中,透露出诗人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与人文情结,在此过程中,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密码。
而《铁桥》中恋人相拥的场景,则将工业遗迹转化为情感记忆的载体,实现了莫顿"生态酷儿理论"所倡导的关系性存在——铁桥作为连接两岸的结构,不仅象征着人与人的情感纽带,更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可能。“铁桥”作为诗集第四小辑的题目,结合前面三小辑题目的解读方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情”。在旅游风景点中,铁桥栏杆上常常系满迎风飞扬的红飘带,这些红飘带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许愿和誓言,成为爱情的象征。而诗歌《铁桥》描绘了一个爱恋场的经典镜头:“他俩走到城外一座铁桥上/站在两根枕木间/不再往前走了/脚下是哗哗流淌的河水/头顶没有月亮照耀/也无一颗星星,多么漆黑的夜里/他俩紧紧拥抱着,几乎/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人”,这是爱情之美、生命之美,也是人世之美的生动体现,诗歌在这里成为了美的化身。
现代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好的诗歌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层次的思想与精神,这使得诗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越来越难以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歌文本逐渐成为小众文体,这与诗歌的个性化表达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叶云超的诗歌也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挖掘埋在时光深处的诗意和生命存在最本质的东西。例如在《蚯蚓》一诗中,作者面对被自己铁锹斩断的一条蚯蚓,展开了无限的联想与思考。作者的内心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一条生命的挣扎,蚯蚓的痉挛、扭动,头尾不能呼应的痛苦状态,让他突然联想到自己。当影子在进入自家门消失的一瞬,作者感觉自己与蚯蚓似乎都得到了救治与缝合,两种原本尖锐对立的生命在此刻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解。这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件引发深刻思考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叶云超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李汉超认为叶云超试图说出“神的语言”,但在笔者看来,其诗歌本质上是对存在真相的诗性言说。诗人以语言为棱镜,折射出当代人在技术异化、情感疏离、生态危机等多重困境中的生存图景,同时又通过诗性想象构建出超越困境的可能性空间。这种创作实践,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立象尽意"的美学传统,又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式。叶云超的诗集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诗性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深刻回应,它以独特的诗学实践证明:在语言狂欢与意义消解的后现代语境中,诗歌依然能够坚守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本质属性。叶云超用真实和坦诚铺就的创作道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人在漂泊与回归过程中的心灵轨迹。其诗集《窗外闪过那人的脸》是一部充满个性与深度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对这本诗集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叶云超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感受到诗歌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