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信
罗炳崇
邮戳慢慢晕开
字迹倒数着过往
我站在窗前读着
同样的月光
信纸背面
你的钢笔用力穿透
一九九三年的落叶
这首诗是时光的低语,岁月的雕琢。
“以实写虚” “邮戳”“字迹”“钢笔”“落叶”,这些触手可及的实物,是诗人精心搭建的桥梁(或者意象链),引读者走向情感与记忆的彼岸。那慢慢晕开的邮戳,如同时光深处的涟漪,轻柔地荡漾在心灵的湖面,泛起层层怀旧的波纹。字迹倒数着过往,每一笔每一画都似在细数着往昔岁月的沙漏,让那逝去的时光有了清晰可循的轨迹。“同样的月光”,是将抽象的时空具象化,读者仿佛能透过那柔和的月光,看到往昔的场景在眼前渐渐清晰。诗人借助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象,将那些虚无缥缈的情感、记忆和时光,紧紧地攥在手中,让读者得以触摸、感受。
诗中 “留白” 之妙,恰似空谷幽兰,于无声处彰显神韵。它没有将信的内容和盘托出,没有详述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没有明言那穿透信纸背面的深情究竟是何种情愫,这种 “留白” 让人浮想联翩。那空白处,或许是写信人未曾言说的爱恋,是收信人始终未能释怀的遗憾,亦或是岁月长河中被冲淡的诸多情愫。读者在这些留白中,既能读出诗人内心深处细腻的情丝,又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代入其中,从而在与诗歌的互动中,收获独一无二的感悟。
“构思智慧” 体现在对时间的巧妙雕琢与情感的精心架构上。诗人以 1993 年为特定的时间节点,让那落叶成为时光的书签,将那些年的故事轻轻夹在岁月的书页之间。信纸背面钢笔的用力穿透,不仅是对往昔情感力度的彰显,更是对时间壁垒的勇敢挑战,试图让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诗人巧妙地将怀旧这一主题,置于当下与过往的交汇点,让读者在时空的交错中,感受到怀旧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回望,而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心灵深处的交融共鸣。
这首诗,宛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处处都蕴含着诗人对时光与情感的深刻洞察,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与重量。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