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0-10-27 15:37 编辑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5日比赛评选揭晓,行顺的《恩赐》在35首初选作品和2首补选作品中胜出,荣获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55日“日冠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恩赐》将配简评在今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行顺将获得奖品:全年(1-4期)《世界诗歌》(中英双语全彩色杂志)一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5日冠军作品: 
 
 
恩赐 
行顺 
 
我说过谎话 
朝叫花子吐过口水 
小时候偷过人家东西 
中学时曾把癞蛤蟆塞进女生抽屉 
为了解馋欲亲手宰杀过鸡鸭 
至今仍没有放弃肉食 
只是有一次一个无人照管的小丫头 
跑向疾驰的汽车时 
我轻轻地伸手拉了拉 
我觉得人间对我的所有恩赐 
都缘于这一次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应该说,这首诗无论立意,还是整个结构中的起承转合,都中规中矩。甚至规矩到无可挑剔,如同作者昵称"行顺": 行为中力求顺利,恰当(呵呵)。 
所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平民化。譬如前部分的铺垫,"我说过谎话/朝叫花子吐过口水/小时候偷过人家东西/中学时曾把癞蛤蟆塞进女生抽屉/为了解馋欲亲手宰杀过鸡鸭",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生命进程中的原罪。而救赎,却来自一个精准的细节"轻轻地伸手拉了拉",应该是小女孩对"我"的感激,也可以是"我"不经意中传递的温暖。 
这种细节,令整个诗写获得在社会深度里索取语言的力量! 
——人在无助时获得的温暖,往往点亮了昏暗的生命。 
也足见,作者此处匠心独运!"诗歌是一份擦去原文后重写的羊皮纸文献,如果适当破译,将提供有关时代的证词。优秀的诗人不但是见证者,还能发出警醒之音。"这种警醒,恰恰源自截取生活最有震撼力的部分,这也就是诗歌中细节价值的体现。并且这种典型细节在诗歌中的运用,令写作更加紧密生活;让读者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与作者共进退。读者从中获得的,只是一种指引,而非主观的价值判断。​ 
所以说,好的细节令诗人远离伪装的自我,不仅从大自然中获得一种启示点燃自己,也点燃了读者的内心,从而照亮这个应该充满悲悯、充满感恩的世界! 
——曹忠胜(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人是善恶同体的一种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驻着善,也存着恶。 
——题记 
 
诗人行顺的诗歌《恩赐》,即是一首呈现人性两重性的作品。诗人以一种回溯的方式,将生命里程中的一些我们常人大都有可能做过的,却是主人公个体不人道的行为来了一次检索。这种检索即是一种忏悔,也是一种内省。诗人在历数了自己有生以来所做的恶事之后。最终,说出了自己做出的一件善事。而仅仅这一次对一位无人照管的小丫头跑向疾驰汽车时的一次施救,令主人公感到了自我在人间所受恩赐的福报都缘于这次善举。在这里的诗意呈现,是诗人自我内省后善的回归。善的因子,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人性的不堪与晦暗。在这个浑浑噩噩的人间,又有多少恶一意孤行 ,又有多少魔不曾回头,找不到苦海之岸? 
纵览全诗,诗语自然,意象通透。有菩提明觉之效。文以载道,此之谓也。 
——只蝶痴梦(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5日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列) 
 
初审团评委 
花信风(诗人,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编辑) 
忠 民(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也 牛(诗人,世界诗歌网四川频道编辑) 
荣润生(诗人,世界诗歌网山西频道编辑) 
彭春晓(诗人,世界诗歌网贵州频道编辑) 
闫金录(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陪审团评委 
江左融(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南频道编辑) 
老石城(诗人,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副主编) 
李 贺(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云帆沧海(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北频道编辑) 
 
复审团评委: 
云小九(诗人,世界诗歌网北京频道副主编) 
凌小妃(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南频道主编) 
余光之瞳(诗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副主编) 
拾 荒(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副主编) 
许剑桐(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副主编、《诗日历》副主编) 
翟永立(诗人,世界诗歌网河南频道主编) 
张耀月(诗人,世界诗歌网安徽频道副主编)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