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在时空的长河里探索美
          ——陆飚诗歌赏析和浅议


覃可


陆飚写诗多年,从1984年中学时代开始写作至今,是一位亲身经历现代诗歌沧桑变化的诗人。他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从身边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中获得灵感,撷取诗意的花朵。表现在诗歌的形态上,陆飚的诗歌显得简洁、自然、流畅,纯净唯美;在核心意旨上,呈现了对自然和人性的反思,对生命的叩问、赞美和重新发现;在写作的手法上,他以抒情和意象为主。陆飚新近出版的诗集《半山亭集》,集中体现了他诗歌的整体风貌及以上所述诗歌特征。

自然界和山水风物,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生命的感悟以及生命重新发现,这些都是陆飚诗歌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譬如他的《蝉》写道:“一个耄耄的智者/一个禅院钟声的敲钟人/将大道至简的天地之美传承”。又如《荷叶》写道:“生命以如此的方式/隔空相望藕断丝连/一个轮回完成一次坚守”。再如《假如我是一棵植物》写道:“鱼腥草、枸杞/或者韭菜/平凡、普通/默默无语/你偶尔的目光流连/随意的采撷/成就你一次舌尖的味道/唤醒你早已麻木的神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而且蕴含了作者的发现和思考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话。

四季交替迭变,从春天、夏日到深秋再到寒冬,这是史上众多诗人反复写作的景象和内容,这种关乎时空的诗写与爱情的诗写类似,本质上都是诗人们对母题的诗写和追逐,因生命的生生不息而历久弥新。那么就这方面观察一下陆飚的诗歌,可以发现他对季节中时光和空间的感觉是敏感的、微妙的,富有特色的。譬如:“春天不仅是一个季节/春暧花开不是必然”(《春天不是一个季节》);又如:“忘却时空的转变?/拥抱无限的孤独”(《遗失的光阴》)。他的许多作品标题就直接冠以时节或者时间的标识,譬如五月听雨、七月的阳光、十月的记忆和冬之恋等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时光的个性诠释,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陆飚在写作中一直延续了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和对美的诠释,同时也传递着思想情绪和哲思,譬如《散步》中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河”,《距离》中的“顿悟凡尘俗世/独尊心的引领”,《非死水》中的“选择沉思/等待一个出口/或者下一个轮回”,《凝视一只鸟》中的“只是因为一种类的差异/我们保持天生的谨慎”,还有上面提过的《荷叶》等。作为一位读者,就阅读的感知而言,色彩,画面,韵味,旋律,音乐感;抒情,哲思,禅意等等,都可以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感受到。

以上只是对陆飚诗歌作品作出了初步大致的概述。其实光阴匆匆流逝,在多少年的诗歌长河里,陆飚一直都是在场的,一直都在探索和呈现着诗意的美,他诗写的内容、样貌和特色以及所触及的话题远远不止这些。

从诗歌文本出发,对陆飚一路而来的写作痕迹进行探寻,再加上笔者与他相识相处,对他为人处世为诗为文的了解,深感陆飚的诗歌创作最初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浪漫情怀和精神自由,他的写作既有对于美学的追求,也有美学的坚守和语言的自觉。如果再进一步用关键词来概述陆飚诗歌作品特质的话,比较清晰的部分可归纳为三个:一是“美感”,二是“孤独”,三是“轮回”。关于美感部分前文已有所表述,下面主要谈谈孤独和轮回。

在诗歌的表达上,陆飚并没有象许多诗人那样直接揭示苦难和进行颠覆性的冲击,但是他呈现了个性的孤独感。这可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多年来社会高速发展和商业化、城市化,物质受到极端推崇,道德底线被一再突破,泥沙俱下,人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人际关系多有变异甚至扭曲,孤独成了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状态。陆飚感知并切中时弊,他所呈现出的孤独感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轮回则是他诗歌的一种指向或者说期盼,这是一种释放,或者是一种禅。如果说孤独感是一种纠结的存在,那么轮回则是一种解决和坦然的释放。诚然这种情绪或者情绪场的生发到终结的过程含有虚拟的色彩,但也许这正是诗歌的使命之一。那么从孤独的存在感到宿命的轮回,应是陆飚相当一部分诗歌的一个内在逻辑,他的诗歌从能指走向所指的过程中,起伏的情绪线条通常都交织着这种逻辑线条,或隐或显。

在形式和诗意的体认部分,陆飚尽管融合了书画、音乐、哲思和禅意,甚至是外国的多种元素,并且他认同从结构到内容上诗歌没有边界之说,但是他仍然十分注重诗歌的独特性。他更喜欢釆取筛选和渐进的方式善待诗歌。众所周知,在传统认知和分类上,诗歌是一个专门的文学形式,它有别于绘画、音乐和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也有别于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学体裁既彼此渗透互相借鉴又独立存在。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陆飚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光打量周遭的人和事物,对诗歌存有敬畏之心并自觉地运用诗歌合理的形式和语言营造诗歌空间,诗性精神或者说诗歌的气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这个层面上看,陆飚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另外,陆飚与英国现代诗人马克·斯劳特因为诗歌作品相遇,从而结缘交好,是诗歌民间交流的佳话。马克·斯劳特是一位有着生物科学背景的诗人,喜欢探索人类情感,喜欢尝试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他将中文翻译的版权全权委托给陆飚。至今陆飚为马克·斯劳特翻译了《April,Dear April》《A Country Path in Late Spring》等几十首诗歌作品。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友谊显然扩大了陆飚的视野,也促进了他的诗歌写作。

陆飚多年以来一直以诗写的方式对世界有所感,有所写,有所抒情,有所诘问,有所呈现,寻找诗意和远方。虽然陆飚同时接受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诗歌的两种基因及其相关元素,但是他诗歌所涉的题材、语言和词汇等等都是经过严格选择、提纯和诗意化的,每首诗的切片也颇为精致独到,拿捏或者说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体与抒情客体、距离与美感之间的关系很值得称道,这佐证了他写作的严谨态度和追求诗写的合理性。这在当下的诗人中显得尤为可贵。

陆飚在诗歌创作中保持了真性情,呈现或揭示了自然与人的美、普遍的孤独感和轮回的意蕴。在他的视域里并非所有的物象和情绪都可以轻易入诗,他对有可能陷入纷纭错乱走入歧途的写作保持着某种警惕,对诗歌之美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他的诗中读不到当前常见的极端的焦虑感、强悍的毁灭性和花哨的技巧,他的诗歌作品纯净、纯正和唯美。文化自觉性使陆飚展开了对自然、人性和生命之美的写作历程,同时也保证了他诗歌作品的品质。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来读,憾无完整作品欣赏.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0-12-23 06:51
来读,憾无完整作品欣赏.

篇幅有些长,一时没贴上附诗。谢谢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