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诗无疑又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这种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事诗歌创作的个体急剧增加,诗歌作品创作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从诗歌创作的群体来看,已不分阶层,诗人已不再是某一特定阶层的专利,更加趋向大众化、平民化;二是诗歌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这其中要数口语诗的流派最多,也最为活跃。只是口语诗人又按照各自的小圈子,自立门户衍生出许多的小门派。如果说伊沙自成一派的话,那么伊沙及其追随者就要占据口语诗流派的半壁江山了;三是创作风格多样,以意象诗和口语诗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朦胧诗为主。这三者之中,以口语诗的发展最为迅猛,加之口语诗写作,近年来明显有口水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诗人队伍的准入门槛与创作水准。以致有人认为,只要是分行的文字,便可堂而皇之的称其为诗了。口语诗的优势在于可以天马行空无障碍写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但是正如它具有许多优点一样,它同样有许多缺点。今天我们着重讨论口语诗,因为它在21世纪的中国,虽然不能说它就是新诗的主流,但是它对新诗的繁荣的促进却是有目共睹的。我这么说,绝非因为我曾经写过口语诗,相反,我更喜欢意象诗,甚至朦胧诗。不可否认,有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也不可否认诗人队伍的良莠不齐,诗歌创作的乱象重生。作为一名立志于诗歌创作的诗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诗人,我认为中国新诗已经处于一个该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有可能会造成诗歌创作的混乱,乃至误入歧途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新诗的健康发展。我们非但不能不排斥任何人写诗,而且要拿出足够的热情,倡导人们写诗。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使诗人的创作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能一时半会也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指导性的标准,更不能要求每一位诗人的作品都能高大上,突出真善美。至少不能像有些人那样,以低俗下流的语言为荣或籍此博人眼球。我们不反对诗歌的口语化,更不鼓励不提倡诗歌创作的口水化。
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表情达意,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上来。只有立足于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正确把握创作方向,自觉地将自己的肩负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立足于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主题,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也惟有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新诗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2019.03)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敬亚老师好,因为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布窗口,所以就发布在您的专栏里了。见谅,同时希望您多多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