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让平凡的诗歌材质在笔下出彩
          ——读林耀东

雪克


要不要写这篇文字,我是颇为踌躇的。因为一、我与林耀东(笔名:东水楼)素未谋面,只知道粤东有这么一位写诗的后生;二、我没有通读过他的作品,即便看过零星几首,也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打开邮箱浏览他发给我的诗作之后,我还是决定写。写的动因仅仅是这首题为《角落》的诗:

当时有谁走过
已经忘了
此刻,安静的地方寸草不生

短短三句,我即认定林耀东的诗歌写作已经成熟。因为对我来说,诗歌审美疲劳、阅读疲劳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打开书刊、网络或微信公众号,只要是“一大片”的诗歌,我往往就没有耐心读下去。这不是诗歌好不好的问题,是我不想读的问题。林耀东这三句,不矫情、不咋呼,徐缓、松弛,却撑开一片天地,弦外之音怎么品咂,都觉得干净、舒爽。

收入林耀东新著《将水引入杯》的诗歌,除了部分叙事之外,更多的是体验之作。我认为在后现代、泛口语的当下诗歌现场,体验式诗写更考验诗人,更有难度。耀东和我一样,工作、生活在潮汕地区,这里除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没完没了的祭祀、污染得差不多的环境和弃置得差不多的道德之外,没有什么是值得提到诗意的高度的。也就是说,在潮汕写诗,你面对的阴影多于阳光,悲哀多于喜乐,诗的材质是不可能上乘的,起码不是澄亮的。但耀东似乎不这样看,似乎,他天生就有那么一种达观、一种作为诗人的浪漫情怀。他在《发现》中写道:/远远望去,仿佛一群宿命的点/清晨,小鸟落在我的阳台上/它们感知着夏日清凉/随口哼唱几句山歌/过不了多久,蝉音热烈起来/觉出幸福的人渐渐变多,脚步变慢/这些平常景象我曾羞于启齿/如今换了一副眼神中有更多的细节和快感/让我爱不释手//。明快、温润的乡土小调,让人读之心生暖意。这是耀东阳光、快乐的基调和色谱。也许,我更应该多读这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诗意,才不致于以我悲观之体验去强加于人,多一分从容,少一点焦虑,起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这样说,并不是我有指述林耀东的诗写有规避生存的苦难与痛楚之嫌。其实我也注意到,林耀东有敏锐的诗歌触觉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过,他不是用口号喊出,而是努力地用诗歌语言去呈现。在《力度》一诗中,他这样叙说:/这一次,从街道上回来/你手举青菜唤我的名字/恰到好处的声音/让我想起隔壁家老王/一家三口,孩子九岁/每天按部就班/好几年,一直被同事羡慕//。我不想解读这首诗,事实上也不用解读,耀东把一种近乎机械、麻木、乏味的普通人的日子或叫生活,描摹得入木三分,如果还“一直被同事羡慕”,那么,那些同事、或者更多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什么生活?整首诗平实、妥贴,覆盖面却无限宽广。诗人把问题提出来了,他的任务完成了,至于读者能不能理解、觉悟?觉悟了怎样解决?那是读者各自的问题,不是诗人的责任。而在一首地标式的诗歌《帽山》中,耀东的表达又突然陡峭而冷峻,不动声色传递出对家乡、对未来的忧思和痛感:

海拔一千两百零三
不及珠穆朗玛七分之一
六年前
我的母校背靠它的脊梁
书声琅琅
气色鲜明

有两次我把脚印留在上面
听风从很远的地方把消息带来
有点晕眩
正是那一刻
我看见了家乡的全部
比想象的小

荷尔德林曾经指出:一些人在较大的火焰中,而另一些人在较小的火焰中仍保持必要程度的慎思,这是感悟的尺度,每一个人都要具备它。显然,耀东谙熟这个道理,也知道不断体悟和拓展对生命的认知,是成为一个优秀诗人的必经路径。作为新一代从彼地到此地的教育工作者,他和许多成功的粤东人的印记是一脉相承的--知道生存空间仄逼,只能漂泊,外出谋生。之于诗歌,其实这就是从精神上重塑一个世界,或者叫做:与外部世界建立新的联系,以此获取诗歌生命的开阔与畅达。 耀东在《角度》中是这样诠释的:这个角度很好/只有一扇窗/还有河边的青草/以及高矮不一的房子/排除了喧嚣/这个角度还有一些飞鸟/它们不动声色的飞过/让我想起秋天/想起生活的另一面/。这是一种诗人不囿于眼下、不困窘于生活环境的自觉,读完建东的诗,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自觉、自洽给他带来的诗意和生机,就像他的另一首题为《春天》的诗:/这个早晨,冰还没融化/春天陪太阳一起醒来/青黄交接的仪式从水边开始/迅速蔓延/转眼就来到我身上/沿血管进入心脏/之后/我莫名地激动、兴奋/像放羊的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草原//。

正如我标题所说的,这首诗也同样是平凡的、材质一般的,春天更是一个被写烂的季节,但耀东却把它写新、写广、写灿烂了,好诗人与一般诗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其实,任何一个诗人,都面临着境界受限问题,不可能随时随地掏出人无我有的诗歌素材,从这个角度看,如何炒出香味异于常人的冷饭或者叫老题材,确实是诗人们要经常面对而又不得不去认真解决的问题。而我几乎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耀东解决得比较好。

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附:
诗四首

林耀东



截 面


那个人是我的截面
他为爱哭泣的神情深埋在路边
疼痛有时并不折磨他
只是把周边的事物弯曲给他看



看了许久,忘了奶奶已经不在


这一天来到河边
河水比往常清澈
松软的白云被鱼群一再冲散
又聚拢
穿过它们——
时间的森林
奶奶在不远处凸起的石板上
洗衣服。妈妈也在
用力地搓着
没多久,妹妹加入进来
她们合力
把眼前的河流洗得异常温顺



望窗外


写一首诗
涂改了一遍
又一遍
夜深,星子已开始摇落
我要向那广阔的平原送去什么
字词稀疏
远处的事物倾身过来
眼前,亮了一夜的街灯
光晕更浓
我在那镜中
视线并未穿透一切



立 场


作为一把刀的背部
山比水重要
前音比尾音可靠
你可以尽情朗诵:
这里是刚刚经历一场丰收的稻田
空旷已经被阵雨填补
我站在这里
立场鲜明
或者,我可以跪着
像牛犊,静静
安放自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荷尔德林曾经指出:一些人在较大的火焰中,而另一些人在较小的火焰中仍保持必要程度的慎思,这是感悟的尺度,每一个人都要具备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让平凡的诗歌材质在笔下出彩 —这确实是大多数诗人会遇到的问题,如何从平凡中撷取诗意,写出不同凡响,恰是考验。个人觉得还是需从一个人自身的素养与敏感开始,不断从平凡中发现新的诗意。受益,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