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以琳的诗《递钥匙的人》
李仪
首先我们来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很显然,标题已经锁定,《递钥匙的人》,叙事类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叙事抒情。一般说叙事抒情属于零度抒情,其实不是零度,是有效控制情感的泛滥,让情感在诗意的堤岸内流动。
另外,这里运用了明显的修辞手段,也就是借代和隐喻、借喻的使用,产生强烈的意象效果。这是一首意象诗歌,但在语言的表达上,并不晦涩。
递钥匙的人,这里的“钥匙”就是借代,代指什么呢?读后我们看出,是知识,真理,都可以。
钥匙在他手中,攥的很紧
穿过埃及 希腊 伊甸 撒哈拉
穿过一座失语三十三年的城
第一段第一行属于中性表达,只是客观说了他对钥匙的看重。第二行,“穿过埃及 希腊 伊甸 撒哈拉”,很明显,是一种隐喻,我们会想到历程、经历。
这四个地名,用得很巧,要告诉读者什么?“埃及”有法老和金字塔,代表智慧与力量;“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伊甸”是传说人类的发源地,生命回归本真的象征;“撒拉哈”是大沙漠,表示历经苦难。就这样把递钥匙的人做了介绍,包括年龄、阅历、人品、内在生命特征,等等。
就这样一个掌握着钥匙的人,“穿过一座失语三十三年的城”,这里的年头我们可以不考虑,但“失语”绝对是一种病态,一种不正常。也许“失语”就是等待这个人的到来。
天亮了。
城里传出婴儿清亮亮的啼哭
哗哗水声
废墟中开出的红芍药
像一匹
奔跑的红鬃烈马
整个第二段,通过一系列的物象变化,象征一种崭新的气象,而这变化是来自递钥匙的人来到这里。这是生命的复苏,而且激昂,犹如红鬃烈马富有生命活力。
没有人在意
他出城后空着的双手
没有人见过,他迎风流泪的脸
没有人知道
他把钥匙,递给了谁
这里出现复句,连着三个“没有人”,是为了语气的加重,更是强调一种社会现象,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冷漠与自私。“递钥匙的人”来了,没有人在意,“递钥匙的人”走了,也没有人在意。正是因为社会还存在冷漠和自私,也更说明了“递钥匙的人”的真实和诚恳。同样一把钥匙,递给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空着的双手”代表着“他是付出的人,他是给予的人,他是被别人索取的人”,每个人似乎都在关心着自己的得失,我要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你必须给到我什么?很少有人在意过他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与汗水,很少有人在意过他被掏空后的无助与疲惫。“迎风流泪的脸”代表着“男人的坚毅和顽强”,“风”代表面临的各种环境和压力。
我想强调的是,递钥匙的人所做的这一切,没有人在意过,至于他把钥匙递给了谁,也没有人知道,这个结尾是作者特意安排留给读者足够想象空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张力。
诗人是真诚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声音何其之美,当这样的思想进入到读者心中之后,产生的反应又有多大?
另外,诗歌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结构,对诗歌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
附:
递钥匙的人
以琳
钥匙在他手中,攥的很紧
穿过埃及 希腊 伊甸 撒哈拉
穿过一座失语三十三年的城
天亮了。
城里传出婴儿清亮亮的啼哭
哗哗水声
废墟中开出的红芍药
像一匹
奔跑的红鬃烈马
没有人在意
他出城后空着的双手
没有人见过,他迎风流泪的脸
没有人知道
他把钥匙,递给了谁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