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谢谢你送我一轮明月
——读刘川《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札记


蔡小敏


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缄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里尔克《哀歌》)读刘川的《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突然就想起里尔克这首诗,突然就有许多问题汹涌着来找我——
人,为什么悲伤?为什么失落?为什么感慨?为什么孤独?这一系列问题当然是有根源的,究竟是因为知,还是因为无知,我也说不清。对这些无法进行理性分析和解决的存着,我经常保持沉默。

沉默,不代表我可以忽略它们的存着和影响。于是我读,我写。诗人刘川是不是也这样呢?他,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真相,当然不得而知。可是,我是真的喜欢他这样写。诗人也有常人的孤独,如果用有限的文字去表达,是一种考验,要表达得令人赞叹,更是难上加难,但刘川做到了。“月亮上也没有/我的亲戚朋友/我为什么/一遍遍看它”,这不带一丝火气的句子,就像淡淡的月光,从字里行间渗漏出来,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寂寥感和孤独感,一下子就笼罩了我,并把我带入一种极其静的境地,不自觉就随着诗人的言说想象月圆月缺,想象月光普照的人间,万物生生不息……巨大与渺小的对比引发无限的想象和感慨,并让我瞬间有了穿越之感,一轮轮以符号式存在的“月亮”掠过心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地彼地,过去现在,古人今人,关于月亮的种种思绪种种念想就这样,让我放下一切防备,愿意以最柔软的身心接受来自诗人的慰籍。

如果说《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的一、二节给了我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异乡人的孤独感,那么读到“一次,我和一个仇家/打过了架/我看月亮时/发现他/也在看月亮//我心里的仇恨/一下子就全没了”,我的感觉就像吃了一粒潮汕人喜欢吃的青橄榄,又像喝了一杯浓浓的功夫茶,似乎所有的苦涩都是为最后的回甘做铺垫。

说到底,只有与自己和解,才能与眼前的世界和解。特别欣赏诗人这种通透的举重若轻的诗写:不必为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也不必为了要拒斥什么救护什么而刻意地导引读者。自然而然又水到渠成地,在我读罢《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一些困扰着我的问题,比如何为际遇、命运,何为挚爱、归宿……这些似乎都变得明朗清晰。是啊,只要月亮还在,只要心中还有“月亮”,只要还有想看“月亮”的一群群、一代代人,还有什么需要纠缠不清?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其实,好诗不需要解读,关于这首诗,我只要珍藏诗人送我的一轮“明月”就好。


附:
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

刘川


月亮上也没有
我的亲戚朋友
我为什么
一遍遍看它

月亮上也没有
你的家人眷属
你为什么
也一遍遍看它

一次,我和一个仇家
打过了架
我看月亮时
发现他
也在看月亮

我心里的仇恨
一下子就全没了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老家梦泉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1-4-19 22:32:49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表达清晰的诗却是具有深刻内蕴的诗,读来确像评中所述,和解对于一个人的世界不但是自内而外的放开,还是由小而大的变化。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4-20 07:36
表达清晰的诗却是具有深刻内蕴的诗,读来确像评中所述,和解对于一个人的世界不但是自内而外的放开,还是由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