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0-9-17 15:41 编辑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5日比赛评选揭晓,涛声的《积雪》在39首初选作品和3首补选作品中胜出,荣获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15日“日冠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积雪》将配简评在今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涛声将获得奖品:全年(1-4期)《世界诗歌》(中英双语全彩色杂志)一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5日冠军作品:
积雪
涛声
砍柴归来,父亲变成了一个雪人
他凑在母亲烧红的火炉旁
烤了许久
身上所有的积雪
都不见了
只有头顶上的那些,至死
都没有融化……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我喜欢读短诗,短诗不藏拙,可以清澈见底地见出一个诗人的匠心(当然长诗需要更大的功力,是另一个话题)。短诗又不是内画和微雕,而是恰到好处的一方尺素。但短诗写好不容易啊,在短短数行之内,容不得一个皱褶,一个累赘,一个死皮。涛声的这首《积雪》看起来有些单薄,但在单薄中自有他的坚韧和厚重。诗歌设置了一个情景——风雪夜归,两个人物——父母,加上“积雪”也可以是三个人物。核心人物就是父亲。一个老父亲的日常辛苦和一生辛苦都在母亲的火炉旁见证了。父亲也年轻过,头发也乌黑发亮过,一辈子的砍柴,当了一辈子小雪人(包含了雪大,父亲在雪里劳作很久的暗示),纵有母亲的小火炉,终归是岁月不饶人,头上的“雪”再也融化不了了。积雪有根啊,侵蚀了父亲的一生。写父亲的诗歌读了很多,可以有各种角度,白发比喻为积雪也不新鲜。但是诗人通过这一首短诗,在一个情景中讴歌父亲,赞美父亲,挚爱父亲,描摹父亲,还是自有感人之处。从“至死”一词判断,诗中父亲应已过世。用一种朴素、轻快的语言缅怀父亲,情感的分量并不轻啊。对“雪化”的过渡性处理,很是自然、从容。一词不冗,一句不费,语言的枝条是翠绿的,是鲜活的。行与行之间,仿佛透着呼呼北风。廊不窄,而风不滞,气韵流畅生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短诗的要求,也是短诗的魅力和价值。
——黄土层(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只潜水鸟,他的看家本领是憋气的艺术。涛声这首《积雪》,一口气憋到最后,才冒出一个比喻的泡泡:父亲的头顶像那些雪山终年积雪,终生积雪。风格清稳,通体完密,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完成了一次零度写作,白色升华,实现了从景语到情语无缝交接。意新语工,对父亲这一形象进行了精神新解和美学重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刘禹锡语),制短情长,诗人只提供情景共栖相通的密码和索引,其他的都留给读者与时间。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艾略特说“艺术形式里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积雪”正是艾略特苦苦寻找的“客观对应物”,是黑格尔称许的“美”,涛声作为一个“文化荷戟者”,总能准确找到他的“宿敌”。多美的意象:父亲是一个樵夫,一个雪人,一个忠贞的情人,一缕最后的乡愁,一个恍兮惚兮浮现于高天的遥远的天体,他带着处子般的雪一样的纯洁,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或许是诗人想要传递的,或许是接受美学赋予读者的特权,一次亲切的回归,一种多途径的抵达。涛声的这首诗套用巴特的一个比喻,可以说是“一个飞出所有语言潜伏性的潘多拉匣子”。
——梅雨(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5日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列)
初审团评委:
原色土(诗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编辑)
寒 波(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悠然心会(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春 七(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编辑)
灵 利(诗人,世界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
沙柳清清(诗人,世界诗歌网内蒙古频道编辑)
陪审团评委:
高书全(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会员)
萧西风(诗人,焦作市作协会员)
刀锋战士(诗人,世界诗歌网吉林频道编辑)
复审团评委:
风 笛(诗人,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副主编)
冷 燃(诗人,世界诗歌网贵州频道副主编)
康文静(诗人,世界诗歌网河北频道副主编)
大连点点(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副主编)
壬 阁(诗人,世界诗歌网国内频道部副总监、浙江频道主编)
高 伟(诗人,世界诗歌网山东频道主编)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